公募港股持倉破1.3萬億,投資“主力軍”悄然更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易妍君 指數化投資浪潮下,被動型公募基金持有港股的市值開始超越主動型公募基金。
據興業證券研究團隊統計,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的港股投資市值達13255億元,繼2025二季度之后再次創下新高。其中,主動型公募基金、被動型公募基金的港股投資市值占比分別為47.2%、52.8%。這是自2017年以來,被動型基金的港股投資市值首次超過主動型公募基金。
被動型基金的港股投資市值大幅提升,亦凸顯出資金加速借道ETF產品布局港股市場的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三季度,基金份額增加較多的跨境ETF均為以港股主要指數為跟蹤標的的產品。例如,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華寶港股互聯網ETF、華夏恒生科技指數ETF的基金份額分別增加了369.55億份、130.45億份、118.37億份。
與此同時,主動型公募基金對港股的個股偏好呈現一定變化。今年三季度,阿里巴巴、中芯國際被大幅增持;同時,華虹半導體、紫金礦業、招金礦業、山東黃金、藥明合聯、藥明生物新進(較二季度末)主動型基金前二十大重倉股。
被動型基金持倉市值環比大增73%
今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持有的港股市值突破1.3萬億元大關。
來自興業證券研究團隊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的港股投資市值達到13255億元。其中,主動型公募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被動型公募基金的港股投資市值分別為6255億元、7000億元,占比分別為47.2%、52.8%。被動型公募基金已成為布局港股的主要渠道。
同時,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港股通持股市值達57926億元,公募基金港股投資市值占港股通持股市值比例為22.9%。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今年二季度末,被動型基金的港股投資市值大幅抬升了73%。這主要得益于:隨著指數化投資的盛行,資金借道ETF產品布局港股市場的熱情與日俱增。
據興業證券統計,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投資于港股的被動型基金的份額達6683億份,環比抬升47%。其中,跟蹤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聯網、港股通科技指數的ETF份額最多,分別達到1540億份、1131億份、671億份。
并且,港股通互聯網ETF、恒生科技ETF、港股通科技ETF也是三季度基金份額增加較多的品類。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華寶港股互聯網ETF、華夏恒生科技指數ETF、華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華夏恒生互聯網ETF的基金份額分別增加了369.55億份、130.45億份、118.37億份、112.69億份、102.6億份,為跨境ETF中份額增加最多的5只ETF。
緊隨其后的是恒生科技ETF易方達、易方達香港證券ETF、廣發港股通非銀ETF,這3只ETF的份額分別增加了94.88億份、93.53億份、89.02億份;此外,景順長城港股科技50ETF、工銀瑞信港股通科技30ETF的基金份額分別增加了84.05億份、77.52億份。

2025年三季度基金份額增加較多的跨境ETF 數據來源:Wind
被動型公募基金持倉市值大幅增加的同時,主動型公募基金的港股倉位較二季度末小幅回落。不過,對于不同的行業,基金的增減動作不一。
來自興業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主動型公募基金明顯加倉了醫療保健業、原材料業等行業;減倉了電訊業、金融業等行業。
主動型基金的偏好變化在個股層面也有體現:今年三季度,阿里巴巴、中芯國際被大幅增持;同時,華虹半導體、紫金礦業、招金礦業、山東黃金、藥明合聯、藥明生物新進(較二季度末)主動型基金前二十大重倉股;而美團-W、中國聯通、建設銀行、金蝶國際、老鋪黃金、百勝中國則退出主動型基金的前二十大重倉股隊列。
從絕對倉位看,主動型公募基金最青睞的行業仍然是資訊科技業、非必需性消費和醫療保健業。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主動型公募基金重倉持有上述三個行業的市值占基金重倉持股總市值的比例依次為31.9%、25.9%、17.2%。
為何加倉?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三季度港股有所震蕩,但部分主動型基金經理依舊堅定加倉。
Wind數據顯示,景順長城成長龍頭一年持有期混合的港股倉位由二季度末的6.09%增加至三季度末的22.34%,港股平安好醫生新進成為該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之一,該基金由楊銳文、王開展共同管理;海富通產業優選的港股倉位由二季度末的19.59%升至三季度末的32.24%;廣發信遠回報的港股倉位由二季度末的32.22%升至三季度末的41.32%。
海富通產業優選混合基金經理胡耀文表示,三季度,在美聯儲降息預期不斷強化的背景下,全球風險偏好提升,基金關注科技核心資產估值修復及重估的機會,尤其港股科技資產估值性價比凸顯,基金顯著加配港股科技核心資產(如半導體制造、互聯網、傳媒等行業),減倉了紅利板塊。
基金經理積極加倉港股的背后,今年以來,港股市場持續活躍并領跑全球。
據Wind統計,截至11月7日,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自年初以來分別上漲了30.82%、30.64%、27.13%;同期,納斯達克指數、標普500分別上漲了19.13%、14.40%
而本輪港股行情由海外資金和南向資金共同推動。
中金公司策略研究團隊指出,年內港股高度結構化的輪動行情得益于年初DeepSeek引領的資產重估敘事,以及后續新消費、創新藥等結構性機會的持續涌現,同時也與流動性的活躍有直接關系。
該團隊分析,從資金角度看,既有全球“去美元化”敘事下一部分分散化投資需求下的資金流入,也有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例如上半年的保險資金和下半年的存款活化和理財入市敘事。
據中金公司統計,年初至10月底,港股日均成交額達2579億港元,較2024年的1318億港元接近翻倍。
同期,南向資金大幅加碼,累計流入1.26萬億港元,創年度歷史新高;日均流入規模達64.2億港元,是2024年全年日均34.7億港元的近兩倍。
“三季度后,在南向資金內部,公募基金尤其是ETF占比明顯提升,”中金公司策略研究部指出,這說明“存款搬家”敘事下的個人投資者可能取代了上半年的保險資金成為主力。
海外資金方面,該團隊指出,EPFR數據顯示年初以來被動資金大幅流入,近期海外主動資金時隔近一年后一度回流中國市場但并不持續。尤其7月以來部分區域型資金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比例明顯提升甚至接近標配,但分化明顯尚未達成共識。
10月以來,港股行情步入震蕩調整期,但機構仍然重視港股市場的配置機遇。
國泰海通海外策略研究團隊認為,經歷10月的回調后,目前港股估值并不高。若后續壓制港股的短期因素解除,中期維度看港股增量資金明確,且匯聚了優質的中國稀缺性資產,有望繼續支撐本輪牛市行情。
并且,在AI驅動下,港股科技仍是行情主線。在該團隊看來,海外“AI賦能”敘事有望逐步映射至國內,中美關系趨于穩定有助于提升港股市場風險偏好,疊加互聯網外賣平臺“補貼大戰”對盈利預期的擾動或逐漸消退。港股科技龍頭在本輪AI浪潮中具備一定先發優勢,將充分受益于AI產業變革紅利。隨著AI產業周期向上趨勢進一步確認,港股科技龍頭有望重拾相對優勢。此外,出海加速+業績兌現的創新藥、牛市環境下港股券商板塊也值得重視。
【編輯:萬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