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 更高效服務民營企業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在當今經濟格局深度變革的時代浪潮之下,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態勢始終備受矚目。從春節后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新設民營經濟發展局到民營企業座談會的舉行,無不彰顯民營經濟的重要性。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在全球風云激蕩的當下,民營經濟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當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民營企業將越來越多承擔起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任,這對民營企業而言,不僅是挑戰,更是機會。
多地響應設立新機構
近幾年,中國經濟面臨著一系列的內外部挑戰,但始終韌性十足,其中民營經濟更是功不可沒。
民營經濟到底有多重要?通常,“56789”這一組數字就被用來概括民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國家各個層面對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都極為關注。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同樣是在這一年的9月,國家發改委率先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標志著民營經濟治理進入系統性統籌階段。
此后,各地迅速跟進。2024年,江蘇、浙江、山西等省份相繼完成民營經濟發展局或相關職能機構的調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設機構雖名稱與級別略有差異,但均圍繞“統籌協調”定位展開,旨在打破部門間政策碎片化問題,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協同治理網絡。
而在今年春節后第一天,廣東在“新春第一會”上宣布,為加強與廣大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及時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難題,在省發展改革委下正式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下一步將積極支持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廣大企業在粵發展。
廣東如此重視民營經濟并不讓人意外。廣東是民營經濟大省,也是全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2024年,廣東省登記在冊的經營主體突破1900萬戶,數量穩居全國第一,其中民營經濟主體總量達1837.87萬戶,占經營主體總量的96.48%,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此,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這些新設部門正不斷強化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同時業務重點也從工信部轉到發改委,有利于從全局和政策規劃上進行統籌。
“各地新設機構表明對民營經濟越來越重視。過去,雖然我們也很重視民營企業,但往往工信、科技、財政、商務等各個部門都有支持政策,彼此的協調性并不高,而針對一些如子女入學、人才需求、稅收優惠等共性問題又是跨部門的,溝通、配合更為麻煩。而新設的民營經濟發展局,從內部拉通政府資源,企業訴求和政府服務都通過‘一個口進一個口出’,政府內部就能直接協調各方力量幫助企業解決難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吳海峰說。
更高效服務民營企業
簡單來看,在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局簡介中,其主要職責共計103個字,在協調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等眾多職責背后,關鍵詞都在于兩個字:“服務”。
據國家發改委1月發布的公告,2023年9月民營經濟發展局成立至2024年底,已累計收到民營企業反映的各類問題達2742項,其中有效問題2266項,涵蓋拖欠賬款、政策建議、侵權糾紛、要素支持及其他類問題,已辦理并進一步跟蹤問效1097項,正在推動辦理1169項。
這也推動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以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為標志,各地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振信心。事實上,民營經濟發展局的設立,預計將對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諸多積極影響,可更高效地推動政策落地,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優化要素配置等。
另外,民營經濟發展局能夠加強與民營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和困難,為企業提供更精準、更高效的服務。通過建立監測指標體系,還能及時掌握民營經濟的發展動態,為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其實廣東基本都是服務型政府,對民營企業的訴求基本都是有求必應。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政府為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尤其是在融資、土地等關鍵問題上。”一家位于廣東東莞的上市企業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比如,近年來政府對公司的用地和員工子女就學等問題也都提供了大量支持。
以廣東為例,政府正在通過各類渠道了解民營企業訴求,幫助民營企業排憂解難。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工作。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涉企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民營經濟服務和保障機制,尤其是2024年1月,印發實施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另一方面,廣東也非常重視與民營企業的溝通交流,通過定期召開“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等舉措,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新部門的設立也面臨一些挑戰。在職能整合方面,部分地區原有的相關職能機構與新設的民營經濟發展局之間存在職能劃轉和磨合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避免出現職能重疊或空白。在政策執行落地方面,如何確保政策能夠真正惠及民營企業,避免“一刀切”式管理,也是需要解決的難題。
迎來更廣闊發展空間
在前不久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任正非、王傳福、劉永好、虞仁榮、王興興、雷軍等6位來自不同領域行業的民營企業負責人代表先后發言,匯報成績、分析形勢、展望未來、提出建議。
在這場座談會上,一系列表態都直擊民營企業的心底:要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著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要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提高政策精準度,注重綜合施策,對企業一視同仁……
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受邀參加了近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他表示,作為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代表,自己深切感受到總書記對民營企業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發展的高度重視,對于民營企業發展前景信心倍增,更加堅定了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信心和決心。
對此,吳海峰表示,對于民營經濟國家層面一直是鼓勵和支持的,但應該看到的是,一些內陸省份的企業生存土壤環境、營商環境、法治環境依然還有所欠缺。“類似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在打造服務型政府和營商環境等方面做得更好,只要全國持續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民營企業就有信心發展得更好,做出更大貢獻。”
而在彭澎看來,此前民營企業在資源要素分配上確實遭遇到了一些不平等現象,建議盡快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或更高層次的法律頂層設計,讓民營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今年的政策可以增強民營企業信心,但最終的信心還是來自長遠目標的明確和相關法律體系的完善。”
更為關鍵的是,民營經濟和企業正在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吳海峰指出:“過去,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于民營經濟的重視多是出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問題,但現在和未來,民營經濟和企業將越來越多承擔起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任,從華為到最新的‘杭州六小龍’,他們都在科技領域實現領先或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