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20日電 題:南向資金火熱或帶動三大A股關聯板塊價值重估
作者 陳夢 東吳證券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
據Wind統計,截至6月20日,南向資金年內凈買入規模達到7139.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翻倍,逼近2024年全年歷史高點。
圖1 南向資金交易情況 來源:東吳證券
南向資金交易額的大幅上漲,主要受賺錢效應推動。2024年“924一攬子政策”發布后,港股明顯受到提振,市場投資者“逢低買入、逢高賣出”,形成賺錢效應。今年,香港市場又出現了多重催化:年初DeepSeek“出圈”,科技“東升”促發全球資金重新關注港股科技互聯網板塊,市場賺錢效應明顯,促進南向資金加速流入。近期新消費、創新藥的情緒高漲,也為市場帶來了不錯的回報。
更重要的是,港股公司基本面韌性強,且估值具備吸引力。目前,經濟基本面和物價水平相較于2024年已有邊際回升,而港股企業盈利增速早在2024年就已經有明顯改善。這些是南向資金以及全球資金選擇布局港股的重要依據。所謂估值便宜,不僅是和港股自身歷史比,更是放眼全球的橫向對比:相較于美國科技龍頭,港股科技龍頭的估值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截至6月19日,恒生科技指數市盈率為19.55,處于近5年7.06%的歷史低位區間。投資者也逐漸意識到,從風險溢價或基本面角度來看,港股具備較強的下行支撐。
圖2 南向資金交易情況 (單位:元) 來源:東吳證券
從結構來看,今年南向資金繼續呈現“成長+防御”的雙主線配置邏輯,伴隨經濟增長引擎的切換,港股行業配置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更多集中于投資高股息、消費及科技的企業。具體來看:
防御端繼續增配。以金融為代表,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凈買入達1631.7億元,基本達到去年全年流入量(1922.40億元)。低利率時代疊加資產荒加劇,擁有較為穩定股息收入的紅利類資產優勢越發突出,相較A股而言,港股整體分紅意愿和比例較高,帶動其紅利資產的股息率更高。
成長端以科技、消費和創新藥為三條線索。科技方面,DeepSeek“出圈”代表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重大技術突破,并引發新一輪中國科技資產重估的浪潮。典型的科技互聯網巨頭今年紛紛迎來新的增長曲線。在AI產業趨勢持續演進且有廣闊應用空間的背景下,中國科技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有望持續提升。可選消費方面,今年以來南下凈買入2085.4億元,基本為去年全年凈買入的一倍。新消費的高成長性在當前宏觀經濟承壓背景下顯得尤為稀缺。Z世代的消費習慣是“輕物質,重情緒”,這促生新消費趨勢,其高成長性支撐高估值溢價,使得新消費也成為今年南向資金重點青睞的對象。醫療保健方面,今年以來凈買入771.7億元,明顯超過去年全年。這背后存在兩方面邏輯:一是,經過過去幾年的調整,處于估值低位區間的港股創新藥板塊在出海熱潮和創新方面提速;二是,疊加考慮產業出海邏輯,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因此港股醫藥成為南下青睞的行業之一。
對A股而言,南向資金熱度的大漲也可能帶來結構性有利影響:一是,從估值聯動來看,這有利于提升A股可比行業定價錨。港股優質標的的估值修復可能通過“比價效應”帶動A股同類資產重估,尤其對A+H股及產業鏈關聯企業。二是,有利于產業協同,間接支持相關A股企業的跨境業務,拓展強化內地企業全球化布局。例如,港股頭部生物科技公司與A股藥企合作研發,共享海外臨床資源。再比如,港股運動品牌并購國際資產后,反向拉動A股紡織供應鏈訂單增長。(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