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9日電 國新辦7月9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發布會上介紹,2025年中國GDP規模預計在140萬億元左右。
鄭柵潔表示,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將收官。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總的來看,這五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第一,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這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再造一個長三角。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相當于國家排名前三的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這三個省的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前4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平均在5.5%,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下,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創新驅動。“十四五”規劃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國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從海陸空全方位來看。海上,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加上大型LNG運輸船全球領先,中國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陸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天上,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等等。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事實證明,“脫鉤斷鏈”、打壓遏制只會增強中國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只會加速自主創新的進度和突破。
第三,民生福祉。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成果,正在實打實地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先從宏觀上看,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再從具體領域來看,教育方面,為了讓教育更公平更普及,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比例達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個百分點。醫療方面,為了讓群眾就近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在“十四五”期間新增布局11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現在總數達到125個,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從無到有、惠及4億多人次。在“一老一小”方面,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員超過1.8億,托位數達到574萬個、比“十三五”末增長12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從“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都增長了1歲。在涉及千家萬戶的出行方面,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6軸7廊8通道”加速完善,“十四五”高鐵新增投運里程超過1萬公里,截至目前,中國高鐵運營里程是其他國家總和的2倍,生鮮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當天到”“次日達”,交通出行和快遞服務更加高效。
第四,治理效能。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加快轉化為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能力。第一,中國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來,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施行,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到29項,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第二,中國的組織動員和行動能力越來越強,舉例來說,今年1月西藏定日發生6.8級地震,災后30分鐘后中心區域開始組織實施搶險救援,數小時內載有救災裝備和人員的救援飛機就已經抵達,當晚受災群眾就住進了防災帳篷、吃上了熱飯熱菜,這就是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精神。治理效能的穩步提升,關鍵在于全面從嚴治黨產生全方位深層次影響,剎住了不少過去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祛除了一些多年難以祛除的頑瘴痼疾,解決了很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黨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在不斷提高,全面從嚴治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第五,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底色,這五年的成效集中體現在增綠、治污、用能、循環四個方面。“增綠”全球最多,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積相當于1個陜西省的面積,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顯著,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時期提高了3個百分點,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干流全線達到二類水質標準,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績。“用能”更加清潔,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我們每用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這個比例還會提高。“循環”快速發展,每年生產鋼材中,20%以上的原料來自廢鋼循環利用,節能降碳成效顯著。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不論是東西還是南北,藍天更多了、風景更美了、生活更環保了。
第六,安全保障。“十四五”以來,我國的糧食、能源、產業、國防等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糧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6億畝,目前累計已建成超過10億畝高標準農田,相當于糧食產量排名前兩位的黑龍江、河南兩省面積的總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源方面,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這些用能最高峰時段,群眾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的保障。產業基礎方面,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底氣更足。同時,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不斷提高。
第七,大國擔當。中國以實際行動引領全球綠色發展、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維護世界公平正義。中國堅定履行“雙碳”承諾,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1.6%,相當于減少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與亞洲、非洲、拉美等國取得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方面的新成果新進展,合作范圍擴大到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合作成果惠及共建國家,在產業、交通、就業、民生等方面取得了許許多多的重大進展和成效。比如,印尼雅萬高鐵工程建設累計帶動當地5.1萬人次就業,開通運營1年多來累計發送旅客量超1000萬人次,當地人普遍認為這條高鐵“科技感十足”,為印尼經濟發展帶來了“加速度”。中國堅決站出來反制貿易霸凌,堅定捍衛自身正當利益、捍衛國際公平正義,以超大規模的市場和超強的制造能力,為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貢獻中國擔當。(中新經緯APP)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