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自營理財“大撤退”:上半年36家規模壓降超1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余紀昕
2025年上半年已過,未有理財子公司牌照的中小銀行資管業務正站在“十字路口”。
銀行理財市場最新數據顯示,全行業30.67萬億元存續規模中,截至今年上半年,仍有3.19萬億元理財資金由銀行總行體內直接管理、而非理財子公司管理。
據多家媒體報道,去年6月,全國多地中小銀行接到金融監管部門通知,要求未設立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需在2026年底前將存量理財業務清理完畢。如今,倒計時僅剩一年半,在理財規模集中度持續提升、銀行業“反內卷”趨勢明顯的背景下,市場普遍認為,中小銀行體內資管業務壓降已成定勢。在投研能力和規模效應的雙重壓力下,這些銀行的存量理財業務,未來是并入理財子公司的“汪洋”還是“自行干涸”,已成為業內一項關注焦點。
記者查閱企業預警通發現,截至發稿日,在披露完整數據的69家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城農商行中,2025年上半年其資管業務規模合計達13527.49億元,較2024年底的14663.85億元整體壓降約7.75%,整改壓力持續顯現。
對此,近日某東南沿海地區理財產品規?壳暗拇笮统巧绦薪鹗胁咳耸肯蛴浾咛寡裕骸澳壳皝砜矗幠航档膶虼_實帶來一定壓力,不是所有中小銀行都有實力和資質去拿下理財子牌照。目前我們這邊還沒有明確的方案,也不知道未來會有什么轉向,畢竟距整改截止期也還有一段時間!
另一位總行存續理財規模在兩百億元左右的中小型農商行人士稱:“新增牌照估計數量應該有限,預計也會是資管產品規模排名靠前的大機構先拿到!
他認為,如果真的面臨壓降甚至清零,理財業務轉型代銷應該是最合理的出路,但也向記者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個人覺得,對于農商行自身業務來講,自營理財很多時候和本地客群關聯比較緊密,如果真的清零了,對于一些黏性較高的本地客戶來說,這可能屬于他們并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體內資管業務加速出清
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開展業務。
而在本次幾位受訪的銀行業內人士看來,現如今,對銀行總行資管規模的壓降或已是大勢所趨。
關于未有理財子牌照的中小銀行資管業務整改,今年也曾有市場傳言說“不著急壓降”。對此,某沿海城商行人士稱,在他看來這其中的變數和關注點應該不少,尤其考慮到城農商理財產品還有不少的存量客戶。
某位長三角城商行金市部人員告訴記者:“我們行雖然一直在壓降規模,但是到底停不停、什么時候停還沒有明確定論!
而某長三角大型農商行高層人士介紹道:“我們這里了解下來沒有新的執行口徑變化。”他表示,在2026年底清零這個要求主要針對城商行,由當地監管具體執行,可能在執行尺度上存在差異。該人士所在農商機構一直在平穩壓降,且由于存量規模相對較小,只需實現逐月壓降即可達標。
近期,京津冀某農商行資管部人士也對記者稱,預計城商行資管清零后,也會對農商機構采取相同政策。據他了解,業內的城商行資管條線正紛紛行動,要么積極申請理財子牌照,要么積極轉型代銷!拔覀兿嘈畔掳肽昕赡軙袔讖埿屡普障掳l,但現階段來看數量有限,獲取理財子牌照的申請難度還是挺大的。”
該項業務離全面清零還有多遠?
記者據企業預警通數據梳理,在披露完整數據的未設立理財子的69家資管規模較大的城農商行中,有42家2025年上半年的理財產品規模較去年底壓降超過5%,其中急速縮量、加速清退且下降幅度超過10%的更是多達36家。
具體來看,當前中小銀行對自營理財的壓降節奏呈現明顯分化。壓降幅度在此期間最高的幾家銀行分別是:上海農商行2025年上半年總行自營理財產品規模較去年年末壓降11.52%,漢口銀行14.08%,蘭州銀行16.26%,晉商銀行14.58%,江南農商行18.22%。
也有銀行此項業務未見明顯壓降的,如齊魯銀行今年上半年理財規模僅壓降0.12%,杭州聯合農商行微降0.03%。
甚至還有不降反升、規模有所擴張的情況,包括哈爾濱銀行增長7.29%,深圳農商行增長10.14%,龍江銀行增長0.70%,廣東順德農商行上升2.66%。
無論是地區監管要求差異,還是銀行自身策略選擇差異,中小銀行對自營資管業務的規模壓降“步伐”有快有慢。
記者還注意到,隨著中小銀行資管業務規模壓降的持續推進,從業人員的未來退出路徑也逐漸清晰。長三角某城商行金市部人員向記者稱:“可能會有同事分流到金融市場,或者去財富部,也就是對接其他理財子公司的渠道部門。”
關于轉崗方向,據前述京津冀農商行資管部人士介紹:一是回歸金融市場條線,繼續發揮在資產配置方面的專業優勢;二是轉入零售條線的財富管理部門,利用理財渠道端業務經驗,從事其他家大型理財子產品在城農商行的代銷工作;三是分流至分支行或總行其他部門。
轉型十字路口:轉型代銷,還是爭取牌照?
幾家歡喜幾家愁。多位受訪的銀行總行人士向記者表示,不同地域之間監管要求確實存在差異。雖然他們預期下半年可能會有新的理財子公司牌照發放,但多數中小城農商行資管從業人員坦言其所在機構“還是排不上號”,認為資管規模、投研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獲批機會“其實不算很樂觀”。
與此同時,也有“強中手”正靜待機會,積極申請并期待理財子牌照的后續落地。
西北地區一位城商銀行理財業務投資總監向記者稱:“清零方面,我們當地的金融監管態度目前還算友好,行里一直在爭取理財子牌照,暫時也沒有考慮轉型或者代銷!彼指出,該行在未成立理財子的城農商中保持著競爭優勢,理財規模持續位居前列。據其介紹,該行已參照理財子公司標準,在投研能力、系統支持、運營管理、渠道建設、市場營銷等多方面建立起先發優勢,為未來理財子公司牌照落地做足準備。
京津冀某農商行資管部人士表示:“對于農商行來講,有較強理財客戶基礎的,在做好自營理財的同時會積極發展代銷業務;而對于財富管理業務一般的農商行,更多的會采取觀望的態度,順勢而為,既不反對、也不完全支持代銷業務!
他對記者透露,這種策略實質上意味著,因為不想和市場上的理財產品代銷大軍市場去卷,而“默默放掉資管業務這一塊”。
在上述資管業務人士看來,這種觀望策略背后有著現實的商業考量:“銀行資管固收類產品管理費是千分之4上下,代銷理財子固收產品代銷費率一般是千分之3,因此需要做大資管規模才能攤薄各項成本。”
除成本因素、他對記者透露,這種觀望態度源于代銷業務“薄利多銷但市場份額難搶占”的特性,而且更關鍵的是“會分流掉部分存款增量”。實際操作中,他預計很多轉型后中小銀行的現實選擇會是“不求做大做強,但求維持存在”,即僅代銷基礎產品,以達到“填補產品空白”的門檻要求,而非在競爭激烈的代銷市場中爭奪份額。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中小銀行在自營理財壓降背景下,正加速向代銷模式轉型。其中,對實力較弱的小銀行來說,代銷是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路徑。具體來看,小銀行需圍繞完善代銷系統建設,實現產品準入、銷售記錄查詢、風險預警等環節的線上化管理,以降低運營成本并提升客戶體驗;強化專業人才儲備,培養專業的理財顧問和產品經理,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差異化定位與區域深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結合本地市場特點,提供差異化服務;注重客戶教育,通過舉辦理財講座、開展金融知識課堂等方式,提升客戶財商,增強客戶粘性等方面發力。
而大中型城農商行在資管業務方面具備一定投研能力,在壓降過程中仍需謹慎操作,避免因節奏過快導致客戶流失或業務中斷。在自營理財規?s減后,代銷業務將成為大中型城農商行的重要補充。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金融科技手段,實現客戶畫像分析和個性化產品推薦,提升客戶服務水平,提升了戶滿意度。同時,也要強化代銷能力與投研體系建設,提升資產配置能力,密切關注監管政策變化提前做好合規準備,為未來設立理財子公司做好準備。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