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等相繼發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起,其新售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將由現行的2.5%下調至2.0%。這一調整標志著保險行業正式邁入預定利率“2.0時代”。這一變化也讓消費者手中的“老保單”價值凸顯,本文將從定價機制切入,解析此次調整對行業、消費者決策的深層影響。
什么是預定利率?簡單理解就是確定保費使用的折現率
預定利率是保險產品定價的核心參數,即計算保費時使用的折現率。
對于保險購買者而言,在保障利益相同的情況下,預定利率越高,保費就越便宜,反之,預定利率越低,保費就越貴,并且由于次方效應,長期限的保險產品保費對預定利率非常敏感。保險產品一經售出,保費、利益就鎖定了,相當于鎖定了整個保險期間的預定利率。
預定利率下行通道對保費有什么影響?相同責任下,新產品保費大幅上漲
預定利率的下調對保費的影響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一份終身重疾險,身故或重疾賠付保額10000元,保費一次性交,基于疾病發生率數據,預期賠付的平均時點假定在20年。精算師會用“貼現法”計算當前1萬賠付金額對應的保費——把未來賠付額,按預定利率折回現值。
保費=未來賠付額10000/(1 + 預定利率)^年數20
當預定利率從3.5%降至2.0%,每下降0.5%,獲得相同保障需要支付的保費上漲大約10%。簡單估算,23年及以前定價利率3.5%的產品,要想在如今2.0%時代再獲得一樣的保障,保費大幅上漲約30%。
公開的行業產品費率數據,也印證了這樣的規律:預定利率每下調0.5%,以典型重疾險為例,同系列產品預定利率切換升級時,保費漲幅約在6%~17%。
預定利率為什么雙雙叕叕下調?這是市場利率下行通道下的必然之舉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產品的預定利率是基于銷售當時對未來投資收益率的預判審慎確定的。一般而言,保險產品的賠付現金流主要分布在中后期,而保費在前期收取,累積的保費需要進行投資,以滿足中后期賠付的需要。預定利率代表產品在投資上盈虧平衡的長期剛性“成本率”。若將來實際投資收益低于預定利率,保險公司將面臨“利差損”風險。90年代高利率時期(央行基準利率達10.98%),市場上有產品的預定利率高達9%以上,隨著此后20年實際投資收益率的回落,這批高利率保單成為了保險公司的沉重負擔。
因此,當市場收益率處于持續下行通道,未來投資收益率的預判降低,新產品的預定利率必定要隨之下降,這樣“成本率”才是合理可支撐的。
過往10年,在監管的統一規范下,普通型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與市場利率呈現了協同的趨勢。
自2013年費率市場化改革以來,普通型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3.5%,直至2023年8月,為應對市場利率的持續下行,通過統一指導的方式,預定利率上限從3.5%下調至3.0%,預定利率下調通道正式開啟。
僅時隔1年,2024年9月,隨著市場利率的快速下行,監管下發《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規定普通型產品預定利率上限進一步下調至2.5%。
2025年1月,為進一步防范利差損風險,行業在監管規范下正式建立了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預定利率的切換機制從此步入了與市場更緊密協同的新時代。
該機制規定,若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兩個季度高于“預定利率研究值”25個基點及以上,則必須下調新產品的預定利率最高值。2025年第二季度研究值已降至1.99%,當前普通型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為2.5%,已經連續兩個季度高于預定利率研究值25個基點,因而再次觸發了預定利率下調條件,2025年9月起降至2.0%。
預定利率持續下行通道下,存量保單更有價值?存量保單一路躍升為稀缺資產
需特別明確的是,預定利率下調只適用于新產品,對于已售出的3.0%、3.5%乃至更高預定利率的存量產品,銷售時的預定利率是貫穿保險合同始終的“剛性”成本,不能因為銷售后實際投資的變化就調整利益或者保費,轉嫁給保單持有人。客觀上,這也對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構成了嚴峻考驗。
而硬幣的另一面,從老保單持有人的角度,由于預定利率是鎖定的,隨著市場利率的下行,在當下的市場環境,想要再購買一樣的保障,需要付出更高的保費,所以老保單的“市場價值”是一路上揚的。這就好比前些年購買的國債,隨利率下降,市場價值不斷走高。
這個時候如果退保,將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不僅放棄了未來數十年高鎖定利益帶來的保費優勢,重新投保時除了面臨更高保費外,還有更嚴格的核保條件。
如今,非法代理誘導退保已成為行業問題,其打著“全額退保”的誘餌騙取手續費的行為,使消費者面臨不可挽回的資金損失及喪失保障的風險,是“精心設計的騙局,是道德淪喪的欺詐”!
存量保單的預定利率優勢與保障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盲目退保可能影響家庭健康保障和財務安全,這里小編也再次呼吁消費者回歸保險的風險保障本質,理性評估保單價值,珍惜存量高預定利率保單,守護好抵御未來健康風險與利率波動的重要資產。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