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大行半年報:息差降幅邊際收窄,非息收入貢獻大增
隨著上市銀行財報季收官,國有大行經營情況浮出水面。
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大行業績下行壓力緩解,業績會也透露出對息差趨穩的樂觀預期。與此同時,投資收益和中收對業績的支撐作用明顯提升,非息收入表現成亮點。不過,持續多時的撥備反哺作用進一步削弱。
財報顯示,上半年六大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83萬億元,去年同期約為1.8萬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6825.24億元,去年同期約為6833.88億元。六大行營收均實現同比正增長,歸母凈利潤3家正增長、3家負增長,較去年同期明顯好轉。
盈利主要拖累項:利息收入降、撥備計提升
整體來看,大行業績下行壓力較去年已有明顯好轉,但增收不增利情形依然存在。
營收方面,六大行均實現同比正增長,中國銀行(3.76%)、建設銀行(2.15%)、工商銀行(1.57%)同比增速領先。相比之下,去年上半年,有5家大行營收同比負增長。
歸母凈利潤方面,3家大行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中農業銀行以2.66%增速繼續領先,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增速分別為1.61%、0.85%。同期,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歸母凈利潤分別較去年減少1.39%、1.37%、0.85%。去年同期,僅農業銀行1家實現歸母凈利潤正增長。
利息收入仍是銀行的核心收入來源,但近年來息差持續下滑,貸款等生息資產“以量補價”壓力大,相關收入下行趨勢明顯。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3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約2%。
其中,除交通銀行上半年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1.2%外,其他大行利息凈收入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行。中國銀行上半年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5.27%,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也分別下降3.16%、2.88%、2.67%。
從存貸層面看,利息凈收入下滑主要原因還是貸款收益率下降的負面拖累大于存款付息率下降的正面拉動,使得凈息差仍處于下行通道。以中國銀行為例,該行上半年貸款利息收入同比減少396.65億元,降幅10.47%,存款利息支出同比減少258.51億元,下降10.94%。
其他盈利拖累因素中,撥備反哺的效果有明顯下降。上半年,六大行合計計提減值準備約4227億元,同比增加約220億元。此前,大行撥備計提已連續多年呈下降趨勢,為業績提供了重要支撐。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工商銀行撥備計提力度不同程度加大,尤其郵儲銀行、建設銀行計提減值準備規模同比大增34.62%、22.85%,對應增額約59億元、200億元。
對于減值準備計提力度加大,建設銀行提到,上半年發放貸款和墊款減值損失較上年同期增加290.25億元,金融投資等減值損失有部分轉回。郵儲銀行也主要是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加較多,其中貸款減值損失約為230億元,同比增加73億元,增長46.55%,該行解釋稱主要系積極服務實體經濟,貸款規模增長,以及堅持審慎的風險管理政策,加大撥備計提力度。
投資收益+中收回暖補位
從業績轉好主要支撐因素來看,投資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的貢獻提升。
投資利息收入是銀行利息收入的另一個重要來源。今年上半年,除郵儲銀行外,大行投資債券規模有不同程度增加,帶動債券投資利息收入增長,不過債市收益率下降對此有一定抵消作用。
而除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外,其他大行非息收入口徑下的投資收益普遍有大幅增長。
比如,工商銀行上半年投資平均余額增長21.6%,但平均收益率下降39BP部分抵消了規模增長的影響,最終實現投資利息收入1905.67億元,同比增加116.57億元,增長6.5%。非息收益中,投資收益大增52%。
農業銀行上半年債券投資利息收入1821.15億元,同比增加54.15億元;其他非息收入中,投資收益大增53%。中國銀行金融投資利息收入1155.27億元,同比增長8.93%;得益于匯兌收益、貴金屬銷售收入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長,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長42%。建設銀行金融投資利息收入1501.4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65%。非息收入中,因為債券投資和權益投資處置收益同比增加,上半年投資收益大增217%。
8月初,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通知,自8月8日起恢復征收國債、地方債、金融債等利息收入增值稅,并采取“新老劃斷”原則。銀行作為債市主要投資者,新政帶來的影響備受市場關注。
對此,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在中期業績會上表示,該行債券投資組合受本次稅改的影響偏中性。他進一步指出,稅率調整對存量債券特別是政府債的估值總體有利,建行投資組合中政府債券占比接近80%,稅改后這部分優質資產的價值進一步凸顯,后續將結合宏觀政策和大類資產走勢等,采取比稅改前更加精細的投資策略,持續優化投資組合的結構。
大行上半年另一個業績支撐因素是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回暖。數據顯示,上半年有4家大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其中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同比增幅超過10%,中國銀行增幅也在9%以上。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降幅同比明顯收窄。
回顧2024年上半年,受市場波動、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報行合一政策等綜合影響,大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整體下行近10%,其中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相關收入均有兩位數降幅。
息差何時能穩住?管理層給出判斷
銀行息差變化趨勢仍是市場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凈息差仍延續下行趨勢,但降幅同比、環比均有邊際收窄趨勢。
相比去年全年,上半年六大行中有5家凈息差降幅超過10BP(基點),不過主要降幅發生在重定價密集的一季度,二季度各大行單季度凈息差下行均不超過3BP。
相比去年同期,工、農、中、建四大行凈息差降幅均有不同程度收窄。郵儲銀行今年上半年凈息差降幅最大,達到17BP,但該行凈息差仍處大行中最高水平(1.7%)。其他大行中,目前凈息差最高為1.4%(建設銀行),最低為1.21%(交通銀行)。
對于息差持續下行,多家大行提到上半年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存款期限結構變動,以及外幣降息、存款利率下調滯后等原因。
展望下半年,多家大行管理層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達了樂觀預期。綜合來看,下半年存款和貸款定價都還有下行空間,但考慮到各行持續從資產端和負債端作出調整,凈息差降幅收窄趨勢有望延續。
“我們對未來凈息差邊際企穩的趨勢抱有堅定信心。”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在業績會上表示,預計下半年凈息差下行仍然是行業共性,但降幅將進一步收窄。得益于綜合研判和基于此采取的有效資產負債管理措施,該行上半年凈息差降幅同比收窄的企穩態勢具備可持續性。
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恒也認為,農行今年下半年的凈息差有望實現邊際趨穩。資產端,上半年LPR的下行將進一步推動存量貸款重定價,貸款收息率還有下行的壓力,但該行采取的一系列舉措有望穩住貸款收息率;負債端,隨著存款逐步到期并進行重定價,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效能將持續釋放,同業負債成本也將跟隨政策利率進一步下行。
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認為,無論是LPR下調還是存款利率下調,都存在滯后影響。由于貸款定價相對快于存款,所以未來還有一定的下行壓力。“總體上,凈息差下滑幅度會逐季收窄,我們有信心通過主動管理,使息差繼續保持可比同業的領先水平。”生柳榮稱。
中國銀行行長張輝表示,展望下半年,從外部市場看,境內銀行業整體面臨低利率環境,美元降息預期升溫,銀行業凈息差仍將面臨一定的收窄壓力。中行將通過持續加強存貸款管理、加大外幣債券投資力度、發揮全球化優勢等努力穩定凈息差。
“關于息差是否見底,下一步還需觀察市場利率走勢。如市場利率維持在較好的水平,通過自身的精細化管理,能夠維持住較好的息差水平。”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
“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后,相關定期存款再定價的效應會逐步顯現,如果不考慮新的LPR下調,越往后會更有利于息差的穩定。”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稱,由于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等政策性因素影響持續,加之有效需求疲弱,同業競爭激烈,有效資產投放面臨壓力,資產端收益率預計將繼續下降。負債端付息率越往后降得越多,息差降幅預計將逐步收窄。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