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25日電 題:新能源車購置稅“免→減”,誰最受影響?
作者 章弘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新能源車免征購置稅政策進入倒計時。
按照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發布的《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將于2025年12月31日結束。從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
政策調整或加速行業洗牌
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征→減半”的階梯式退坡策略,是我國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重要舉措。
購置稅減免政策的逐步退坡,是政府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從依賴政策向依靠市場自主發展轉變的信號。政策的調整可鼓勵企業通過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成本、創新商業模式等方式,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政策通過動態調整技術要求,還可以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新能源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方面的技術進步,提升產品的綜合性能和附加值,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為維持銷量,預計未來車企可能通過降價、促銷、金融貼息等方式對沖政策影響,加速布局中低端車型,提升性價比競爭力。同時聚焦電池能量密度、充電效率、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推動產品向高質量邁進。例如車企可通過4680電池(直徑46毫米、高度80毫米的圓柱鋰電池)量產降低成本,通過推出搭載固態電池與L3系統的高端車型,以“技術+價格”雙重競爭力搶占市場。其中,頭部企業憑借技術、規模優勢或將進一步擴張,而技術實力弱、資金鏈緊張的車企可能面臨更大生存壓力,行業洗牌加速。
為了提升競爭力,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可能會進一步加強,車企與供應商通過合資、入股等方式綁定產能的合作可能會增加。此前,行業內就已經出現這種發展勢頭,如蔚來入股衛藍新能源鎖定固態電池產能,小鵬與速騰共建激光雷達聯合工廠。這種“生態共建”模式提升了產業鏈穩定性,但也加劇了供應鏈競爭。
補貼政策的變化還將推動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競爭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驅動,市場呈現多元化、差異化競爭態勢。未來,技術突破、產業鏈協同和政策引導將成為決定競爭格局的關鍵因素。
如何影響消費者購車?
按照政策規定,購置稅減半征收后,實際稅率為5%,這一政策調整無疑將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影響,但因車型和價格區間會有所不同。
對于預算有限、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5%的成本增加可能會影響購車決策。例如,購買一輛2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2026年起需額外支付1萬元購置稅(20萬元×5%),這可能促使部分消費者重新考慮購車計劃,或轉向價格更低的車型。
對于購買30萬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由于減稅額上限為1.5萬元,實際稅負增加更為明顯。例如,購買5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需繳納3.5萬元購置稅(50萬元×10%-1.5萬元),成本增加可能對購買決策產生較大影響,但這類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更注重車輛的性能、品牌和配置。
政策調整是否會影響消費者對于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如電費、保養費用)通常低于燃油車,且政策調整后仍有一定稅收優惠。對于長期使用車輛的消費者,綜合考慮全生命周期成本,購置稅增加的影響可能相對較小。例如,一輛20萬元的純電動車,5年使用成本可能比同級燃油車低4萬元左右,即使購置稅增加1.5萬元,總體仍具經濟性。
建議消費者在購車時綜合考慮車輛性能、使用成本、品牌和服務等因素,作出理性決策。(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