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26日電 (魏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4月3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將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時,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恒豐銀行、廣發銀行等20余家銀行,已對外披露其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名單。
中新經緯梳理發現,銀行的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涉及營銷獲客、共同出資發放貸款、支付結算、風險分擔和逾期清收等環節上的相關機構。業內人士認為,助貸新規有望加速助貸行業尾部機構出清,利好頭部合規機構長期發展。
銀行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有哪些?
從合作機構數量來看,不同銀行的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數量差異明顯。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友利銀行(中國)、深圳農商銀行的合作機構均只有1家,數量較少;而梅州客商銀行、富邦華一銀行的合作機構數量較多,分別為58家、52家。
從銀行披露的合作機構業務性質來看,大致可以分為營銷獲客機構(平臺運營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的機構、支付結算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和逾期清收機構。銀行披露的合作機構以獲客機構和增信服務機構為主。
以富邦華一銀行為例,合作機構包括本地出行平臺哈啰的運營主體上海哈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唯品會的運營主體廣州唯品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滴滴金融的運營主體北京方向無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方向無限)等平臺運營機構,浙江網商銀行、新網銀行、馬上消費金融等金融機構,以及深圳市花旗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樂信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等27家融資擔保公司。
根據各家銀行披露的合作機構名單,多家銀行選擇的合作機構均包括頭部的互聯網平臺。比如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螞蟻集團旗下的螞蟻智信(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公司出現在廣發銀行、上海銀行、東亞銀行(中國)等十余家銀行的合作名單中。
杭州銀行曾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目前公司互聯網貸款規模和占比相對較低,合作方限于少數頭部互聯網金融機構。
不過,銀行的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也在不斷調整中。比如梅州客商銀行今年5月曾公示該行的合作獲客機構,包括深圳市分期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樂信集團關聯公司)、上海耳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拍拍貸關聯公司)、深圳市小贏普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小贏科技關聯公司)、馬上消費金融等24家公司;9月,該行公布的合作導流獲客機構名單增加至27家,相比之下,少了中信百信銀行、獅橋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新增深圳智領皓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智領星辰科技有限公司、方向無限、重慶市西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獅達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此外,梅州客商銀行還于5月公布了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包括天津信飛融資有限公司、中禾信融資擔保(福建)有限公司等31家融資擔保公司。加上其合作的27家導流獲客機構,該行互聯網貸款的合作機構數量達58家。
對助貸機構有何影響?
今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就助貸新規答記者問時表示,近年來,部分商業銀行借助外部互聯網平臺發放貸款的互聯網助貸業務快速發展,主要服務于個人消費和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同時也暴露出互聯網助貸業務存在權責收益不匹配、定價機制不合理、業務發展不審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完善等問題。
根據助貸新規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加強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準入管理,審慎制定準入標準,有效實施盡職調查,從嚴審批。
助貸新規強調,商業銀行總行應當對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通過官方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單,及時對名單進行更新調整。商業銀行不得與名單外的機構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
一位消費金融公司人士對中新經緯表示,有的助貸機構、消金機構和銀行機構還在合作期,但是也不乏因新規影響導致合作暫停的。大部分助貸機構都會根據各家銀行對互聯網貸款業務的新要求、新規范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業務合規。
另一位助貸行業人士對中新經緯表示,助貸新規要求銀行公開披露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名單,且默認銀行對合作助貸機構負有管理職責。在此背景下,銀行選擇合作機構時更多向頭部機構傾斜。
該人士進一步分析稱,一是從品牌聲譽考量,此前銀行無需披露合作機構,部分銀行可能通過與不合規機構等合作隱性獲利,新規下名單公開,若仍與這類機構合作,將損害銀行形象。二是合規性要求,新規對助貸機構合規性提出隱性要求,若合作機構涉及利率超36%貸款利率等違規行為,銀行將受牽連,頭部機構合規體系完善,違規風險低。三是風險管控需求,過往銀行合作僅看對方兜底能力,新規后需綜合評估合作方實力、品牌等,中小機構抗風險能力弱。四是市場普遍認為24%至36%利率業務已難開展,中小機構多依賴此類業務,而頭部機構此類業務占比極低,因此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向其集中。
中金公司在今年4月發布的研報中表示,從助貸機構的競爭格局看,歷經多年的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監管框架已基本清晰、行業監管不確定性有所降低,在此基礎上,助貸新規有望加速行業尾部機構出清,利好頭部合規機構長期發展。
從行業層面,上述研報認為,短期而言,部分助貸機構定價策略與合作模式或面臨一定調整,預計其業務擴張速度或受一定影響;中長期而言,助貸新規有望更好促進消費金融各參與方規范發展,提升行業總體風險抵御能力以及消費者借款體驗。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