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30日電 (薛宇飛)從2024年“9·24”行情啟動以來,至今已有一年時間,在這期間,不少業績向好的公募基金規模出現明顯提升,一些主動權益型基金經理躋身“百億俱樂部”。
與此同時,在結構性行情的演繹下,一些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出現縮水。
多位經理管理規模突破百億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底,中國境內164家公募基金管理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36.25萬億元,較2024年9月底的32.07萬億元增長超3萬億元。
這期間,一些主動權益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出現提升。截至2024年9月30日,匯添富基金基金經理張韡管理著5只產品,總規模約為85.14億元。在2024年四季度,張韡的管理規模變化不大,進入2025年,受創新藥行情影響,部分在管產品的收益與規模均出現快速提升。
除此之外,張韡在2025年4月底開始管理匯添富創新醫藥,該基金的規模由2025年一季度末的約49.19億元,增長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約92.76億元。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張韡的總管理規模達到約167.64億元,首次躋身百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行列。
鵬華基金基金經理閆思倩的管理規模重新回到百億元以上。閆思倩在工銀瑞信基金工作期間,管理規模曾在百億元以上,她加入鵬華基金后,陸續管理5只產品,管理規模在數十億元。進入2025年,人形機器人板塊個股爆發。鵬華碳中和主題的規模增長迅速,從2024年三季度末的約2.49億元,增長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約108.63億元。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閆思倩總管理規模增長至161.36億元。
廣發基金基金經理吳遠怡的管理規模也重回百億元以上。吳遠怡在管產品的投資方向較多,包括新消費、軍工、消費電子、AI產業鏈、創新藥等,6只基金的年內收益率均在25%以上,其中廣發成長領航一年持有的年內收益率更是超過100%。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吳遠怡總管理規模增長至204.78億元。
哪些人管理規模下降?
對于今年以來的股市表現,一些機構解讀為“結構性行情”。正因為這種行情,在一些基金經理在管產品的收益與規模向好的同時,也有一些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出現下降。
招商基金基金經理侯昊管理規模最大的產品是招商中證白酒指數,該基金的規模由2024年三季度末的約538.23億元降至2025年二季度末的約397億元,下降超百億元。從收益看,受白酒板塊個股表現的影響,2024年9月30日至2025年9月26日,招商中證白酒指數的累計收益率約為-9.47%。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侯昊總管理規模約為554.58億元,較2024年三季度末的707.44億元下降約152.86億元。
易方達基金基金經理張坤管理著4只基金。在產品2025年二季報中,張坤稱,“我們的持倉中有相當比例是內需相關的資產”。截至2025年9月26日,4只在管基金近一年的收益率在10%至30%之間。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張坤的管理規模約為550.47億元,較2024年三季度末的690.82億元下降約140.35億元。
景順長城基金基金經理劉彥春的總管理規模也下降超過百億元。白酒等傳統消費行業是劉彥春重倉的板塊,截至2025年9月26日,6只在管基金近一年的收益率雖然均為正,但均未超過10%,漲幅低于滬深300等大盤指數。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劉彥春總管理規模約為364.30億元,較2024年三季度末的494.23億元下降約129.93億元。
侯昊、張坤、劉彥春布局的行業中,或多或少與消費板塊相關。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對中新經緯表示,四季度是傳統的消費旺季,如果市場行情能進一步走高,可能會吸引一部分資金進行低位布局,等待板塊輪動的機會。
與2024年三季度末相比,多位主動權益型基金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均出現數十億元降幅,比如,廣發基金劉格菘、匯添富基金胡昕煒、富國基金朱少醒、前海開源基金曲揚。
科技板塊行情還能持續嗎?
楊德龍稱,今年以來,市場再次迎來第二波上攻,先是一季度人形機器人板塊一枝獨秀;到二季度,創新藥、智能駕駛等板塊繼續上漲;到三季度,算力算法、基礎設施、芯片、半導體等科技板塊輪番上攻。他稱,今年開啟的這輪行情,是“科技牛行情”。
楊德龍分析,當前經濟正處于重要的轉型期,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戰略,人形機器人、芯片半導體、低空經濟、智能駕駛、創新藥等都成為今年的熱點板塊。傳統行業的表現出現分化,有些傳統行業已經開始受益于“反內卷”等政策利好,比如儲能、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固態電池等板塊出現一定上漲。
“要積極地挖掘經濟轉型受益的新興行業的機會,遠離產能嚴重過剩、總體需求不佳的行業,這樣才能夠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楊德龍說。
宏利基金方面對中新經緯表示,在行業配置上,建議投資者關注四條主線:一是高景氣產業趨勢下業績持續超預期行業,比如AI、機器人等相關度高的TMT、電子、機械等;二是美聯儲降息后流動性寬松直接受益品種,比如恒生科技、非銀行金融等;三是“反內卷”政策逐步推進帶來的部分品種基本面改善預期,比如電力設備、化工等;四是基本面近期或者遠期改善確定性高的行業,比如醫藥、消費等。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