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催生萬億級新賽道 商業化前夜基金提前“卡位”
見習記者 沈述紅
10月1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核聚變裝置(BEST)建設取得關鍵突破:首個關鍵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裝,標志著這一大國重器的主體工程建設步入新階段。根據計劃,采用緊湊高場超導托卡馬克技術路線的BEST將于2027年底建成;到2030年,有望通過核聚變點亮首盞燈,邁出商業化應用的關鍵一步。
在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下,資本市場正以真金白銀為核聚變的未來投票。10月10日,核聚變指數創下2009年12月31日(基日)以來的歷史新高。自去年“9·24”行情以來,核聚變指數累計大漲116.67%,今年年內漲幅則達到了81.61%。
核聚變激起資本市場熱情的背后,是一場關乎人類未來的能源競賽。多位受訪的基金經理認為,可控核聚變有望成為人類能源的終極形態,市場空間高達千萬億元。鑒于當前市場上相關個股潛在的核聚變業務還相對較小,預計未來將迎來較大成長空間,投資者在投資操作中需關注相關標的競爭壁壘、價值量、重要性、合作項目等指標,聚焦核心高價值的環節。
大國角逐又一戰場
19世紀,凡爾納在《海底兩萬里》中虛構了潛艇“鸚鵡螺號”;一個多世紀后,同名的首艘核動力潛艇從科幻駛入現實;如今,劉慈欣筆下以核聚變為動力的星艦,也正經歷著類似的“預言成真”。這一進程背后,是核能技術的加速突破,中國正成為關鍵推動者之一。
“高溫超導材料的快速進步和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加快了可控核聚變走進現實的節奏。可控核聚變有望成為繼半導體和人工智能(AI)之后,大國競爭的另一個戰場。”華南一位基金經理如是說。
所謂可控核聚變,其原理是模擬太陽內部的物理過程,通過輕原子核融合釋放巨大能量。它被視為實現清潔、安全且近乎無限能源的關鍵路徑,以及人類能源發展的終極方向。與傳統的核裂變相比,可控核聚變具備能量密度更高、燃料資源豐富、不產生長壽命高放射性廢棄物以及固有安全性強等多項優勢。
早在2021年前,永贏制造升級智選基金經理胡澤就關注到了可控核聚變。彼時,光伏、風電大發展,市場主要聚焦這兩種新能源上,而可控核聚變的進展相對沒那么快。如今,無論是國內試驗堆的快速推進,還是美國Helion Energy和微軟簽訂了購電協議等,都預示著可控核聚變正離我們越來越近。
“可控核聚變原料可再生,發電出力曲線穩定,綠色環保、輻射非常低,未來預計能夠有較低的發電成本,因此有望成為人類能源的終極形態,甚至有可能替代除了水電以外的其他發電形態。”胡澤如此定義可控核聚變之于人類的重要意義。
金鷹基金劉忠騰亦透露,最近5年是可控核聚變試驗堆集中建設的階段,每年投入額超過百億元,增長非常快,因此引起了資本的高度重視。
“目前,可控核聚變還處于早期階段,但確實有比較樂觀的進展。”劉忠騰告訴記者,一般而言,2025年至2030年的5年時間,被認為是可控核聚變的試驗堆建設階段;2030年至2045年的15年時間,是工程堆建設階段;2050年,可控核聚變或實現商業化,大規模建設核聚變發電站將開啟。
“核聚變可能會徹底改變能源的產生方式。”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協成環球團隊表示,如果成功實現商業化,聚變發電的成本可能會低于任何其他電力來源。
全新產業鏈靜待爆發
全球核聚變競賽正持續升溫。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50年,全球核聚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萬億美元。另據FIA報告,2024年全球核聚變公司數量已從2022年的33家增長至45家,核聚變產業吸引了71億美元的投資,比2023年高出近10億美元。
在這場關乎未來的能源競賽中,中國也已通過自主創新躋身全球核聚變技術第一梯隊。據相關機構不完全統計,樂觀估計國內主要核聚變項目投入了約1455億元,未來3—5年資本開支有望每年接近百億元。
在全球資本的持續加碼下,可控核聚變已然處于多種技術路線并行、百花齊放的階段,各國圍繞磁約束、慣性約束等技術路徑持續攻堅,頻創突破性紀錄。然而,通往“人造太陽”的道路依然挑戰重重,在燃燒等離子體穩態運行、耐輻照材料、氚自持循環等科學和工程難題上,仍需持續攻堅。
在物理學層面,要實現比太陽核心還熱10倍的1.5億度高溫,并非易事。“點火后的自持燃燒,要實現輸出能量大于輸入能量;等離子體的約束要用到托卡馬克裝置等,這都是很大的挑戰。”劉忠騰稱。
可控核聚變在工程化和材料方面遇到的挑戰也不少。劉忠騰表示,目前,國內中國科學院等專家都在不斷攻破技術難題。
“可控核聚變的投資巨大,現在只有頭部經濟體有能力持續投資研發,這是其中的一個挑戰。”胡澤透露,聚變裝置的材料如何抵抗中子沖擊,如何實現工程化落地,例如在穩定超導條件下實現Q值大于10等,都是急需解決的難題。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協成環球團隊分析,經濟可行性對于擴大商業核聚變發電廠的規模也至關重要。目前,首堆研發成本很高,必須大幅降低成本方能擴大聚變發電規模,并取代其他能源。
盡管前路漫漫,但商業化進程的提速與技術的共振或引發鏈式反應。從上游的高溫超導材料、中游的真空室與磁體系統,到下游的聚變電站應用,一條全新的產業鏈正初現雛形,靜待爆發。
公募“卡位”商業化前夜
10月開局,可控核聚變主題就在二級市場陡然升溫。永贏制造升級智選、華富天鑫、同泰新能源優選1年持有等少有的幾只聚焦核聚變主題的公募基金,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內均上漲超7%。這些產品或為年內成立,或于今年開始便將目光正式投向這一前沿賽道。
胡澤認為,可控核聚變主題具備持續活躍的基礎,“一旦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跑通,有可能會替代全球水電以外的其他能源形態,這是一個上千萬億的市場,空間非常大,或將徹底改變人類能源的形態,并成為大國的核心競爭力”。
他觀察到,當前市場上相關個股潛在的核聚變業務還相對較小,如果考慮到未來的巨大市場,預計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當前,二級市場可控核聚變板塊或仍處于較底部的階段。”劉忠騰解釋,目前,國內有合肥、成都、江西等國家隊大項目,還有許多民營企業投資的直線型聚變裝置等。產業的未來進展,尚未充分反映到股價里。隨著產業不斷推進,板塊或仍有持續表現的機會。
具體到投資層面,劉忠騰建議投資者重點跟蹤合肥、成都兩個國家級的試驗堆項目,產業鏈環節則建議重點跟蹤上游核聚變裝置零部件提供商的投資機會。
胡澤補充道,可控核聚變產業鏈最具價值量的環節在材料環節,如磁體和第一壁。電源在直線型聚變裝置中的價值量也比較大,“這個結論主要來自于具體聚變裝置的設計和預算,例如托卡馬克聚變裝置對于磁體的用量就非常大”。
在投資時,他會從幾個具體聚變項目出發,尋找鏈主單位和核心零部件企業,“我們更加關注相關標的的競爭壁壘、價值量、重要性、合作項目等。因為可控核聚變行業空間巨大,核心高價值的環節更具備成長潛力”。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