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3日電 題: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選擇背后的時代深意
作者 程實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10月13日,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5年度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其中,一半獎金授予莫基爾,以表彰其“發現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獎金則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其“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聽聞這一消息時,筆者的第一反應是“恰逢其時”,今年的選擇是理論之光照亮現實發展之路的最佳選擇。這一獎項對經濟學界意味著對發展問題的深度關切再度成為主流和熱點。
三位學者的研究,回答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經濟為何能持續增長?他們認為增長源自創新的自我循環機制。當企業家和科研人員不斷推出新產品、新工藝,就會“創造性破壞”舊產業,推動生產率的持續提升。換言之,創新既是增長的火種,也是經濟進化的動力。
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傳統政策工具邊際效應遞減的背景下,這一理論提醒我們:增長的源泉在創新,在于建立鼓勵創新的制度生態,包括產權的保護、教育與科研的投入以及資本市場的支持等。讓創新者能夠分享回報,經濟也將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躍升。
這啟示我們,發展中國家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成本優勢,而要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趕超,從而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上移。筆者認為可以聚焦兩個維度:對內的創新生態,形成產學研協同;對外的開放合作,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躍遷。這也正是中國新質生產力戰略的深層邏輯。(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