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5日電 題:為一頓飯奔赴一座城,值嗎?
作者 朱克力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
誰能想到,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被一塊兒小小的雞排“點燃”,而它還讓千年瓷都景德鎮搖身變成美食頂流城市——“雞排哥”的攤位成了新的地標,抖音、小紅書、微博上幾乎人人都在問:“到景德鎮,吃雞排了嗎?”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前年的燒烤帶火了淄博,去年的麻辣燙點燃了天水,今年春天的鹵鵝又讓榮昌出圈。近些年來,總有一些城市因為一道“接地氣”的小吃,重新被放上中國旅游版圖。美食成了城市的名片,也成了人們出行的新理由。
基于此,網絡流行語“飯張力”也從“形容菜肴的美味程度”升級為“食物所具備的社會吸引力與情感牽引力”。而這背后,折射出中國旅游正在發生深層轉變——從“看風景”轉向“品生活”,從“打卡地標”轉向“追尋煙火”。當看到游客拖著行李箱排隊吃火鍋的場景,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種新的旅行方式的誕生:一場由味蕾引領的城市漫游。
飯張力是對城市煙火的向往
筆者認為,“好玩又好吃”已成為廣大游客出行決策的新標準。商務部重點監測的78個步行街(商圈)客流量、營業額分別增長8.8%和6.0%。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7%。亮眼數據背后,“美食+美景”正成為激發消費活力的核心組合——游客不再滿足于“到此一游”式的打卡,而是追求“邊吃邊玩、邊逛邊體驗”的沉浸式旅行。
此外,在社交媒體時代,食物早已超越了物質意義,成為人們情感共鳴的媒介。被短視頻、博主與算法點燃的“味覺想象”,正讓越來越多的人為一口美食奔赴一座城。從繁華都市到偏遠小鎮,只要那口味道足夠“上頭”,就能讓人心甘情愿買票啟程。
“飯張力”之所以強大,或許正因為它觸動了人們對生活溫度與城市煙火的向往。“味蕾游”不僅滿足口腹之欲,更承載著地域文化、社交場景與生活方式的綜合訴求。
這與首發經濟邏輯高度契合,消費者愿為“首發體驗”買單,而美食作為最易感知的“首發場景”,自然成為旅游決策的核心因素。當95后、00后為代表的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他們更看重“獨特性”與“參與感”,美食的低門檻、高共鳴特性,使其成為連接游客與目的地的情感紐帶。
“吃”之所以能產生強大拉動力,核心在于它精準擊中了消費者“社交+文化+自我表達”的多重需求。
社交層面,美食是天然的社交貨幣,排隊吃火鍋、分享美食視頻成為人們建立社交連接的儀式,甚至衍生出“美食社交圈”等新型社群。文化層面,地方小吃承載著地域記憶,吃一碗粉不僅是味覺滿足,更是對“在地文化”的認同,比如螺螄粉背后的柳州工業文化、熱干面蘊含的武漢碼頭文化。自我表達層面,通過美食打卡,人們完成對“生活態度”的展示,他們不僅旅游,更懂如何品味生活,這種“生活美學”的追求,與國潮崛起、文化自信增強密切相關。
更深層看,美食消費反映了當代消費者從“物質滿足”到“精神共鳴”的消費升級,他們愿為“文化附加值”付費,而美食作為最易觸達的文化載體,自然成為旅游的“情感錨點”。這種需求轉變,正推動旅游業從“景觀經濟”向“情感經濟”轉型。
“味蕾經濟”重塑城市流量地圖
這一波“味蕾游”,也意外讓許多非傳統熱門區域“出圈”,進而重塑了旅游吸引力格局。過去,景區是流量入口,周邊是配套;現在,一家小吃店、一個菜市場可能成為目的地核心,帶動周邊住宿、交通、文創等消費。
傳統景區的定位正在從“單一景點”轉向“場景運營商”,其職能是將美食街區與景觀結合,打造“邊吃邊玩”的復合體驗。流量分散化不是威脅,而是推動景區從“資源依賴”轉向“體驗創新”的契機,誰能更懂游客的“味蕾需求”,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先機。
“小店撬動大生態”重構了文旅價值鏈。傳統模式是“景點—酒店—交通”的線性鏈條,現在是以美食為核心的網狀生態:有的網紅小吃店吸引人流,帶動周邊老舊街區改造為文創空間,催生手作體驗、非遺展示等新業態,形成“美食+文化+商業”的復合模式。比如長沙的文和友,通過復刻20世紀80年代老長沙場景,將小龍蝦美食與懷舊文化結合,不僅成為游客必打卡地,更帶動了周邊商鋪、民宿的繁榮,形成“吃一頓飯,逛一座城”的消費閉環。這種重構與首發經濟邏輯一致,可通過“小切口”引發“大效應”。
對區域文旅而言,需從“資源整合”轉向“場景營造”,比如將菜市場改造為“美食博物館”,讓游客在買菜過程中體驗地域文化,或開發“美食+非遺”體驗課,實現“消費即旅游”。同時,需建立利益共享機制,讓小店、政府、社區共同參與生態構建,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味蕾經濟的未來圖景
“味蕾游”時代,旅游產業將從“賣資源”轉向“賣體驗”和“賣生活方式”。在核心策略方面,一是內容化運營,將美食故事、制作工藝融入旅游產品,比如開發“火鍋文化體驗課”,讓游客親手炒制底料、了解食材溯源;二是場景化打造,構建“美食+社交+娛樂”的復合空間,如邊吃火鍋邊看脫口秀、在美食街區設置AR互動裝置;三是社群化運營,通過美食社群建立用戶粘性,比如推出“美食護照”鼓勵多次消費,或組織“美食達人”探店活動。
筆者建議,“味蕾游”下一步將與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國潮文化、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AR技術可讓游客通過手機掃描菜品,看到食材生長過程或歷史典故,比如掃描火鍋中的毛肚,顯示其從養殖到上桌的全流程,增強文化沉浸感。
國潮文化則可賦予美食更多儀式感,比如開發“唐風火鍋宴”,將飲食與服飾、音樂結合,讓游客在唐代場景中品嘗火鍋,或推出“二十四節氣美食”系列,將傳統節氣與地方小吃結合,形成文化IP。
鄉村振興層面,“味蕾游”可帶動鄉村美食產業鏈,比如將農家菜升級為“鄉村美食IP”,吸引城市游客體驗采摘、烹飪全過程,或開發“美食+民宿”套餐,讓游客在鄉村住下、吃好、玩透。
這些融合將催生“美食+科技+文化+鄉村”的復合新業態,推動旅游向更深度的體驗式消費升級,形成“吃在鄉村、玩在科技、文化在身邊”的全新旅游生態。(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