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17日電 (宋亞芬)如果再給你一次長假,你是選擇徜徉于“山水之間”追求詩和遠方,流連于各類樂園感受驚險與刺激,還是會選擇在工廠“打螺絲”……
數據顯示,國慶長假期間被稱為“工業迪士尼”的工業游殺出重圍,成為眾多游客旅游出行的重要選項。而事實上,在此之前,一些熱門廠區的參觀票就已經一票難求,被黃牛炒到數千元一場。有游客調侃:“參觀名額比演唱會還難搶!”
工廠探訪:是追尋父輩記憶,還是為了獵奇?
攜程最新發布的旅游數據顯示,2025年國慶假期航天與汽車工業游市場關注度占比超20%,其中重慶816核工廠、吉利汽車工廠、嘉興火箭工廠入圍關注度榜單前五,預計2030年中國工業旅游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0億元以上。
近年來,我國工業游熱度直線上升。在攜程、美團、小紅書等平臺上,“工業游”“工廠參觀”“工業研學”等關鍵詞的搜索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50%。在2025年國慶期間,一些熱門工廠接待量也持續上升。如青島啤酒博物館僅在2025年國慶假期就接待游客約9萬人次。
不過,企業開放工廠參觀,并非新事物。早在20世紀50年代,法國雪鐵龍汽車制造公司就率先開放生產車間,此后國內也逐漸興起,但是此前的工廠參觀更多局限在商務交流層面,與現在的工業體驗游大相徑庭。因此,熱度較高的工廠相對較少。
從“冷冷清清”到“一票難求”,這背后有哪些重要契機推動?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余傳鵬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不管什么類型旅游業態的興起都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工業旅游的“破圈”源于旅游供給、需求、傳播三方面的共振。
從供給端來看,余傳鵬指出,我國正加速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涌現出一大批國潮、國貨制造品牌,如華為、海爾、比亞迪等。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工廠“勞累、嘈雜”的刻板印象逐漸被消除。很多傳統工廠在轉型過程中,開始從“生產工具”轉變為“文化符號”和“時代記憶”,這讓工廠具備了被觀賞和懷舊的價值。
從需求端來看,余傳鵬認為,我國年輕一代人群對國潮、國貨品牌更加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是重要契機。“我國就業結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年輕一代人群在工廠工作的比例已大幅降低,對于充滿距離感和神秘感的‘工業制造’本身,年輕一代游客有了更強的旅游動機去發現那些令人震撼的機械之美、秩序之美、規模之美。”
可見,工業游的崛起背后,伴隨的是我國游客消費偏好的變化,為情緒買單、為體驗付費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群體的旅游選擇。Just So Soul研究院聯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 Z世代情緒消費報告》顯示,超九成青年認可“情緒價值”,近六成青年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吳麗云將工業旅游定義為“體驗型知識型旅游的承載者”——當大眾走進工廠參觀時,許多企業會提供豐富的體驗性和互動性內容,這增強了參觀的趣味性與參與感。同時,參觀高科技企業等工業場所,也能幫助人們拓展知識儲備,滿足對高科技行業的好奇心。這類企業往往帶有一定的神秘感,而工業旅游正為公眾提供了揭開這層神秘面紗的機會,實現知識層面的充實與提升。
此外,新媒體傳播也對工業旅游的發展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現代化生產車間里的工業場景,如高度自動化的設備、實時跳動的數據看板、充滿秩序感的生產線,往往具有獨特的視覺張力,極易拍出具有高級感和沖擊力的照片和視頻,這能吸引很多年輕一代的游客打卡參觀,在巨型機器人、充滿未來感的無人車間,或是復古的工業遺址前拍照,更能彰顯其個性和品位。”余傳鵬強調。
“工業游”門票那么難搶,是饑餓營銷嗎?
在旅游熱度急速飆升的同時,工業游的門票搶購難度也直線上升。2025年1月,小米汽車工廠開放參觀的當天,報名人數有4600人,而單場活動限20人參加,中簽概率0.4%,比上海車牌的中標率還低。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春晚走紅后,其工廠參觀門票也是一票難求,入場券一度被爆炒至3000元/張。
“工業游”門票為何這么難搶?是真稀缺還是饑餓營銷?
余傳鵬認為,工業旅游的稀缺性,與其承載力密切相關。“對制造企業而言,其發展工業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品牌價值和影響力,而不是創造多少營收,工業旅游板塊的營收,和其制造板塊相比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所以大多數工業旅游項目,其游客承載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網紅流量瞬時劇增的特性也加劇了這種稀缺性。“在當前短視頻傳播時代,流量分發具有典型的馬太效應,成功‘出圈’的工業旅游景點,會短時間內吸引大批游客的關注。”余傳鵬補充說。
不過,專家認為,這種稀缺性應該是短期的。吳麗云指出,工業旅游的稀缺主要源于供給方——真正能吸引大眾的高科技企業本身數量有限,因此相關的旅游項目自然相對稀缺。而且高科技類企業尚未將工業旅游視為一個專門的市場進行開拓,能夠向公眾開放的參觀點位也有限。
“從長遠來看,這種稀缺性可能會逐漸減弱。一方面,隨著社會整體科技素養的提升,公眾對高科技的新奇感與神秘感可能會趨于平緩;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開始提供成熟的工業旅游產品時,它就會從一種‘新奇體驗’轉變為‘常態化’的旅游選擇。”吳麗云補充說。
余傳鵬也認為,長期來看,隨著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加速推進,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制造品牌不斷增多,會催生出越來越多的高質量工業旅游項目,目前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得到緩解。但他同時強調,“如果企業運營得好,其門票可能持續具有‘稀缺性’特征。”
爭相開放:哪些工廠才適合?
工業旅游的興起背后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鼓勵。早在2016年公布的《全國工業旅游發展綱要(2016—2025年)(征求意見稿)》中就提出,到2025年我國將創建1000個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2021年底,國務院又印發了《“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鼓勵依托工業生產場所、生產工藝和工業遺產開展工業旅游,建設一批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將工業旅游從個別企業的自發行為上升為國家的發展規劃。此后,各地紛紛出臺地方性政策,鼓勵企業開展工業旅游。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先后公布2批共122家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6批共232家國家工業遺產、10家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
吳麗云指出,這些工業旅游的開展形式不是簡單的“走馬觀花式”參觀,而是結合自身特點打造深度沉浸、多維互動的“工業+”體驗生態系統。游客不僅可以實際感受生產流程,有的工廠還可以上手操作,甚至將劇本殺和搖滾音樂會引入參觀流程。
例如,游客在廣西柳州螺霸王產業園參觀時不僅能直觀感受螺螄粉全自動生產線的高速運轉流程,還可親手DIY一份螺螄粉,當熱氣騰騰的螺螄粉端上餐桌時,游客在味蕾、氣味及現場氛圍多重刺激下,所獲得的體驗感與滿足感也達到頂峰。在青島啤酒博物館,游客不僅可以看工業、學知識、做手工,還能參加多種劇游、夜游,并換裝、化妝、旅拍,讓體驗、互動、社交需求得到一體化滿足。
從企業角度來看,開展工業旅游則不僅是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也為企業進行品牌營銷和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樣板。
吳麗云認為,企業通過開放參觀,將營銷活動巧妙地嵌入體驗過程之中,能產生極其深遠的市場價值。許多參觀者可能在游覽過程中就直接產生了購買動機。即便當時沒有立即下單,但當他們未來產生相關消費需求時,在參觀中建立的深刻品牌印象會使其成為首要選擇。這種由深度認同所催生的粉絲,是品牌最穩固的資產。
余傳鵬也表示,“門票收入并非企業發展工業旅游所考慮的關鍵問題,目前能夠實現盈利的工業旅游項目其實并不多,很多企業將這部分的投入放在營銷成本里面。對企業而言,開展工業旅游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工廠參觀’,而是一種戰略性的復合型投資。”
余傳鵬舉例指出,白云電氣集團通過改造舊廠房、老設備,將“工業遺產”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開發了定制化體驗項目。游客游覽時不僅能體會到最簡單的“打鐵”或線圈纏繞,這種體感參與,還能讓企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一句口號變成一種可以觸摸和感受的記憶,建立了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
不過,在專家看來,并非所有企業都適合開展工業旅游。吳麗云認為,有三類企業適合開展工業旅游。
第一類是品質卓越與品牌認知度高的企業。這類企業或許并非行業內的絕對頂尖,但其整體產品品質與市場口碑已具備堅實基礎。對于它們而言,工業旅游是強化品牌形象、深化市場信任的有效催化劑。
第二類是擁有獨特技術或工藝魅力的企業。這涵蓋了從高科技企業到堅守非遺技藝的手工作坊。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其核心生產過程中蘊含著獨一無二的、可供展示的“魅力”。無論是前沿科技的震撼力,還是傳統手工藝的生命力,都對游客構成強大的吸引力。
第三類是與日常生活關聯緊密的消費品企業。例如服裝、鞋履、酒類、食品等大眾熟悉的品牌。其產品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工業旅游能直接激發游客的親切感與消費欲望。當游客親眼看到一件日常用品是如何在嚴謹的工藝下被制造出來時,其對品牌的認同感和信任度會大幅提升,從而直接轉化為強烈的購買動機,實現從“參觀”到“消費”的高效轉化。(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袁媛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