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基民投資理財新趨勢:偏好高杠桿ETF
證券時報記者 裴利瑞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理財觀,是其經濟脈搏與社會心態的鏡像。在韓國,一股被稱作“螞蟻軍團”的散戶投資力量正越來越多的影響著資本市場。
近期,證券時報記者走訪韓國首爾,與多位資管行業人士和投資者進行了交流。記者觀察到,在物價高企、利率下行等社會的現實挑戰下,投資理財已不僅僅是資產增值的工具,更被韓國許多年輕人視為改變命運的突圍方式。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韓國投資者不僅借道ETF涌入資本市場,而且熱衷于高風險杠桿產品,不懼高風險博取高收益。
進入2025年,這股龐大的投資者力量在持續追捧本土及美國資產的同時,也逐漸將目光投向中國尤其是港股資產,資金流向的變化與對特定板塊的聚焦布局,勾勒出一幅韓國投資理財的全新圖景。
熱衷高風險杠桿產品
韓國投資者對高風險資產的偏好由來已久。
公開資料顯示,韓國于2010年便推出了杠桿ETF,是亞洲最早推出杠桿ETF的市場,早于日本(2012年)、中國臺灣(2014年)和中國香港(2016年)。
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發現,直至今日,不少韓國投資者仍然對高風險的杠桿ETF、衍生品、虛擬貨幣等情有獨鐘。
“由于物價較高,生活壓力較大,韓國年輕人很喜歡炒股票和買基金,而且喜歡買2倍3倍杠桿的基金,比如今年比較流行的Direxion Daily Tesla Bull 2X ETF產品,盡管在今年早些時候曾讓投資者遭受超過80%的巨額虧損,但依舊吸引了大量買盤。”一位在韓國本土資管公司工作的人士透露。
韓國證券存管局數據顯示,在今年10月3日至9日韓國本土市場休市期間,韓國投資者向全球市場投入了約12億美元,其中凈買入金額最多的便是Direxion Daily Tesla Bull 2X ETF,高達1.51億美元,此外還有T-rex 2X Long Bmnr Daily Target ETF、Defiance Daily Target 2X Short Ionq ETF等杠桿產品獲得超5000萬美元的凈流入。
這種杠桿偏好也體現在對本土明星企業的追捧上。近期,韓國存儲芯片企業SK海力士以168%的年內漲幅,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南方東英于10月16日推出全球唯一的海力士杠桿產品“XL二南方海力士”,與三星證券等韓國本土券商合作,使得韓國投資者可以更便捷地買賣這只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杠桿產品。據了解,這一產品在近期備受韓國投資者追捧。
除了涌向杠桿ETF外,韓國投資者也在“借錢炒股”。根據韓國金融投資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10月15日,韓國股市的信用交易融資余額總計達到了23.83萬億韓元,創下年內新高,并且正迅速接近2021年創下的25.65萬億韓元歷史高點。
10月17日,韓國證券交易所和金融投資協會罕見發布聯合聲明,向投資者發出警告,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市場可能出現短期調整的背景下,投資者在使用信用融資時應更加謹慎,避免超出自身償還能力的過度杠桿交易。
“螞蟻軍團”借道ETF入市
韓國的ETF市場也在近幾年發展迅猛。在被稱為“螞蟻軍團”的散戶投資者帶動下,資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涌入韓國ETF產品,尤其集中在高杠桿、半導體以及中國科技資產等特定領域,推動市場規模屢創新高。
今年7月下旬,在韓國資本市場上市的ETF數量首次突破1000只大關。韓國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韓國ETF管理人共28家,上市ETF數量達到1028個,單日成交量達到16億韓元,資產規模達到260萬億韓元。
“其實韓國的ETF市場是從2021年以來才加速發展,四年來,上市ETF的數量翻了一番,管理規模增長了兩倍多,日均交易量更是增長了五六倍!鄙鲜鲑Y管人士透露,“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散戶投資者的崛起。韓國處于歷史性的低利率環境,傳統儲蓄和理財產品吸引力大減,疊加全球主要股市均在近幾年觸底反彈,大量散戶投資者形成了‘螞蟻軍團’,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涌入股市,尋求更高回報,而ETF提供了一站式的完美解決方案,大大降低了投資門檻!
韓國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10月17日,韓國個人投資者年內凈買入ETF的金額為21.3萬億韓元,但同期機構投資者卻呈現凈流出跡象。
為了迎合“螞蟻軍團”多樣化的投資需求,近年來,韓國資產管理公司在產品創新上不遺余力,推出了大量的主題ETF、杠桿ETF、反向ETF、主動ETF等創新產品。
比如在今年9月,韓國交易所便上市了五只主動ETF,如SAMSUNGACTIVE KoAct美國納斯達克平衡50主動型ETF、Heungkuk香港貨幣市場主動型ETF等;兩只杠桿ETF上市,比如Hanwha PLUS韓國國防杠桿ETF;十余只主題ETF上市,比如Hana 1Q K主權人工智能ETF。
此外,一位韓國投資者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她和身邊朋友也會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定投一些比較穩健的寬基ETF。據了解,韓國近年來積極推動養老金制度改革,鼓勵個人通過個人退休養老金(IRP)和確定繳款型(DC)養老金賬戶進行更積極的投資,并放寬了這些賬戶投資于股票型ETF等風險資產的限制,使得大量養老金得以流入ETF市場。
對中國資產關注度提升
韓國的投資熱潮并不僅僅局限于本土和美國市場,一個明顯的趨勢是,2025年以來,韓國投資者對中國資產,尤其是港股科技股的關注度明顯提升。
韓國證券存管局數據顯示,如果以成交額為指標,截至10月17日,中國已經以90.19億美元的年度累計成交額,超越日本和歐盟,成為韓國投資者關注的第二大海外股票市場,僅次于美國。
如果從凈買入額看,2025年以來,韓國投資者凈買入中國資產(主要包括A股和港股)3.93億美元,其中凈流入港股的趨勢更為明顯。
一位就職于韓國某資產管理公司全球投資部門的分析師表示,在經歷了2022—2024年因房地產風險等因素導致的謹慎期后,2025年,韓國個人投資者對中國股票的凈買入量三年來首次由負轉正,特別是在市場強勁反彈和政策支持下,韓國投資者加大了對科技巨頭、AI及電動車相關企業的配置。例如,韓國投資者在港股市場的托管資金從1月的18億美元增至10月的28億美元,顯示市場情緒改善。
具體到投資方向上,韓國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配置主要集中在科技巨頭、人工智能、電動車和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的成長股,而非傳統行業,投資組合聚焦創新與未來成長主題。
韓國證券存管局顯示,截至10月17日,韓國投資者今年凈買入金額最高的前五大A股分別為寒武紀、藥明康德、農業銀行、中際旭創、中國移動,分別為10869萬元、3550萬元、3346萬元、2593萬元、2451萬元;凈買入金額最高的前五大港股分別為小米集團、寧德時代、中芯國際、優必選、阿里巴巴,分別為13.53億元、4.95億元、3.77億元、3.73億元、3.09億元。
上述分析師表示,韓國本土資管機構認為,盡管中美關系和房地產問題等短期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但相較歐美市場,中國股市具有估值吸引力、政策紅利及以消費、基建和科技巨頭為核心的產業周期,韓國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興趣有望延續。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