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20日電 題:消費對GDP貢獻率明顯提升,錢都花哪兒了?
作者 王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經濟持續平穩運行,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0.4個百分點。從經濟貢獻率來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個百分點。
這一增長既符合中國經濟復蘇的整體節奏,也充分印證了今年以來的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取得成效,更深刻地說明,消費在穩定經濟運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穩定錨”。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是拉動今年消費的重要動力。數據顯示,以舊換新政策涉及的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家具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截止到2025年6月底,汽車、家電、手機等數碼產品、家裝、電動自行車5大類消費品以舊換新合計帶動銷售額超過1.6萬億元,已超過2024年消費品以舊換新銷售額。
該政策不僅直接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加快增長,還通過產業鏈傳導,拉動了相關領域的消費,形成了顯著的乘數效應。例如,家電銷售的提升,直接帶動了家電制造企業的訂單增長。為了完成訂單,企業需要向更上游的原材料行業(如鋼材、銅材、塑料)采購,同時需要增加中間產品(如芯片、壓縮機、顯示面板)的備貨。這進一步拉動了黑色金屬冶煉、集成電路制造等相關工業部門的增長。企業銷售額增加會帶動員工收入的增長,轉化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進而增強其整體的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他們可能不僅購買政策補貼的商品,還會將增加的收入用于餐飲、旅游、教育等其他領域的消費。這一系列傳導最終將匯聚成乘數效應,形成良性循環。
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是另一大貢獻力量。一方面,今年服務消費異常活躍,特別是文旅出行、體育健康、演藝經濟、電影、短劇等領域,為消費增長注入了強勁動能;另一方面,數字消費、智能消費等創新型消費增長迅速,電動汽車、機器人等品類表現亮眼,體現了“創新推動結構升級”的趨勢。
此外,入境消費也成為拉動我國消費的一個新亮點。自2024年以來,我國持續推進免簽入境開放政策。截止到2025年6月12日,中國單方面免簽國家已擴展至47個,240小時過境免簽國家55個。加之推出支付便利化、“即買即退”離境免退稅等便利化舉措,有效拉動了入境消費。數據顯示,上半年出入境外國人3805.3萬人次,同比增長30.2%;其中免簽入境外國人1364萬人次,同比增長53.9%。“即買即退” 退免稅已覆蓋全國14000家店鋪,退稅額同比增長85%。1月至8月,享受離境退稅人數同比增長248%,退稅銷售額同比增長98%。入境外國人數量及免退稅銷售額的迅猛增長,不僅直接拉動了消費,更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良好的形象,具有強大的示范效應。
展望未來,筆者認為,中國消費市場依然潛力巨大,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挖潛。
一是優化服務消費供給,解決部分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當前,我國服務消費仍處于結構調整期,存在著優質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以家政服務為例,雖然市場上企業數量眾多,但大量企業集中在基礎保潔業務上。而對于現代家庭日益增長的營養膳食指導、專業健康護理等更專業的需求,則難以找到合適的服務提供者。未來應加快服務業發展,優化服務消費供給,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和升級的服務需求。
二是推動商品提質創新,壯大“國潮經濟”。在商品消費領域,“提質”是關鍵。國潮國牌的迅速崛起、新品類的涌現以及“首發經濟”的發展,表明中國消費者對更高品質、更優價格、更契合自身需求的本土商品有著強烈渴望。應繼續推動國產品牌的創新與品質提升,生產既具有大牌進口品質,又契合中國消費能力的價廉物美的商品。
三是鼓勵技術創新,培育消費新動能。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持續演進和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技術創新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將創造一系列新產品、催生新場景、重塑新體驗,讓創新驅動成為消費增長的核心動力。技術最根本的驅動力在于它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產品與服務,從而定義全新的消費類別。例如,智能電動汽車不僅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個集成了能源、數據、娛樂和服務的“移動智能空間”。它不是對舊需求的簡單升級,而是徹底開辟了新的消費賽道。
綜上,前三季度消費貢獻率的大幅提升,是中國經濟內生動力增強、政策精準發力、產業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增強等協同作用的結果。未來,通過進一步優化供給、促進創新轉型、落實精準施策,消費這駕“馬車”必將更有力地牽引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