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13日電 題:美國政府停擺告一段落,市場不確定性尚未消散
作者 白雪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副總監
據美媒11月9日報道,美國參議院已就結束政府“停擺”達成一致,停擺即將告終。自10月1日啟動的本輪停擺持續了43天,超越2018年底至2019年初持續35天的紀錄,成為美國史上最長政府停擺。
停擺落幕,經濟反彈有限
政府停擺結束后,美國聯邦雇員薪資補發和公共服務重啟將對經濟產生即時提振,但這更多屬于對停擺期間損失的“回補”,具有補償性和暫時性。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本次停擺將造成約11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永久性損失,四季度GDP增速可能被拉低1至2個百分點。若臨時撥款法案順利執行,經濟增速可能回升0.5至1個百分點,主要動力來自政府恢復運作后此前被壓抑的消費與政府采購需求的釋放。例如,聯邦雇員薪資補發可能推動零售和餐飲消費短期回升,能夠挽回部分損失。
這部分經濟活動原應發生在今年四季度,只是被延遲至明年一季度,屬于經濟增長在時間上的重新分配,而非新增動力。同時,部分無法回收的消費,以及商業信心持續受損引發的投資推遲,仍將帶來永久性經濟損失。
停擺結束消息已引發全球市場反彈,比特幣、美股期貨等風險資產普遍上漲。短期內,市場或將其視為“風險消除”的利好,尤其是流動性改善和經濟數據恢復將緩解信息不對稱。然而,中期選舉前的政治博弈和明年1月預算到期的潛在風險,可能使市場情緒從“利好出盡”轉向對新一輪停擺的擔憂。歷史數據顯示,政府停擺結束后三個月內,標普500指數波動率仍可能維持在高位,需要警惕政策反復對市場情緒的沖擊。
本次停擺已對美國財政管理信譽造成實質性損害。歐洲信用評級機構“范圍評級”已將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至“AA-”,核心原因正是美國公共財政狀況持續惡化,以及政府治理標準的下降。
政府信用受損可能觸發美元資產重新定價。美國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21日,美國債務規模首次超過38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其債務/GDP比率已超過124%。盡管美債作為全球避險資產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但長期來看,疊加政治極化導致的財政紀律松弛,可能削弱投資者信心。若穆迪等評級機構進一步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長期利率可能被迫上行,進而擠壓企業融資和居民消費空間。
經濟數據方面,數據收集中斷導致10-11月關鍵通脹數據嚴重延遲或缺失,部分10月數據永久丟失,完整數據鏈恢復或需數月。行業修復方面,航空業恢復正常運營需數周,旅游業損失需1-3個月恢復,消費者與商業信心的恢復速度則取決于經濟反彈力度。預計完全恢復可能需要3-6個月,期間可能錯失年終消費旺季。
數據真空擾動美聯儲決策
本次停擺對美聯儲最大的挑戰在于關鍵數據的缺失,令其陷入了“數據迷霧”。美聯儲高度依賴數據來制定政策。然而,10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零售銷售等關鍵數據可能永遠無法完整獲取,而11月的數據發布也嚴重滯后。這意味著,在12月議息會議前,美聯儲可能無法看到完整的通脹圖景,這將加劇美聯儲內部對于政策路徑的分歧。部分官員,如美聯儲理事米蘭,主張應更激進地降息以應對經濟風險;而另一部分官員,如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則對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繼續降息感到“愈發不安”。這種分歧會使最終的決策過程更趨復雜和謹慎。
總體來看,盡管停擺并不會改變美聯儲根據經濟基本面制定政策的原則,但在短期內,數據的缺失會迫使其在貨幣政策上采取更為謹慎的立場,并可能將“數據迷霧”本身視為一個需要觀望的風險因素。
近年來,美國政府停擺呈現出頻率降低但烈度上升的趨勢。中長期看,政府停擺常態化將帶來直接經濟損失與不確定性,導致民生與公共服務持續損耗,削弱政府治理能力與社會消費能力,并持續損耗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及全球投資者對美國政策穩定性的信心,長期或拖累潛在GDP增速。
臨時協議難解財政僵局
本次通過的《持續撥款與延期法案》僅為聯邦機構提供資金至明年1月30日,并包含3項全年撥款。兩黨在醫保補貼和2026財年預算分配上的分歧未解決,明年1月底美國政府很有可能再次陷入停擺。
關于明年1月的預算談判,從本次停擺的解決過程和當前美國政治生態來看,兩黨再次走向“邊緣政策”博弈的可能性相當高,但也存在尋求妥協的動力。
本次臨時法案回避了《平價醫療法案》補貼這一核心分歧。盡管共和黨承諾在12月就此投票,但結果未知。如果這一問題在1月底前仍未解決,將繼續成為談判的主要障礙。當然,長達41天的停擺帶來的巨大經濟和社會代價,也讓兩黨內一部分務實派議員產生了避免重蹈覆轍的動力。本次參議院中就有至少8名民主黨中間派議員選擇支持妥協方案,這種跨黨派合作若能延續,將成為避免再次停擺的關鍵力量。
在政府停擺結束但結構性矛盾猶存的背景下,投資者不宜盲目樂觀,而應采取“審慎積極”的策略,在捕捉市場反彈機會的同時,也要做好風險防控。短期可適度增加風險資產,如科技股、周期股以捕捉反彈,航空、旅游、零售等板塊受益于重啟后的消費反彈也可以增配,但也建議保留現金或短期美債應對1月的停擺風險。同時,考慮到潛在的通脹和政治不確定性,也建議配置一些與傳統股債相關性較低的資產。黃金是對抗滯脹風險和美元信用擔憂的有效工具,金價在經過本輪調整后,中長期仍有支撐,可以考慮逢低布局。(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