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21日電 題:AI進入以用戶為中心的新階段
作者 王喜文 北京華夏工聯網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
近期,阿里官宣個人AI助手“千問APP”開啟公測,免費開放吸引用戶使用;疊加百度近期披露AI業務收入同比大增等消息,AI應用板塊熱度驟升,18日相關概念股集體大漲。
當前國內AI應用市場呈現“規模爆發+格局分化”的特征,7億月活用戶與億級APP的出現,標志著市場已從早期技術嘗鮮進入大眾普及階段。頭部廠商憑借模型與生態優勢占據流量高地,中小開發者則在垂類場景中尋找機會,形成“通用+垂直”的二元格局。
這無疑意味著競爭已從“模型競賽”邁入“應用競賽”新階段——隨著國產大模型與海外差距縮小至3-6個月,單純的技術參數比拼已難形成壁壘,將技術轉化為可感知的用戶價值,成為市場突圍的核心邏輯,阿里巴巴千問APP的公測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印證。
當前產業競爭的新分水嶺是場景深耕能力與差異化價值供給,而非表面的功能疊加。在多數應用仍停留在通用助理、信息檢索等同質化功能時,能否精準解決特定場景的核心痛點,成為區分產品生命力的關鍵。
用戶體驗在此扮演“價值轉換器”的核心角色:它將抽象的技術能力轉化為具象的使用價值,比如垂類AI Agent通過提升客服準確率、縮短理賠時間創造實際效益,而非單純追求“全能”噱頭。
只有讓用戶在高頻場景中感受到效率提升或體驗優化,才能突破同質化困局,建立長期用戶粘性。
競爭重心向用戶體驗轉移是技術趨同與市場需求升級的雙重必然。
從技術端看,中美領先模型差距已縮小至0.3%,單純的模型迭代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行業不得不從“技術內卷”轉向“應用落地”;
從市場端看,AI應用要融入大眾生活,必須跨越“實用價值門檻”——早期用戶為技術嘗鮮買單,而大眾用戶更關注產品是否解決實際問題、使用是否便捷。
當技術不再是稀缺資源,用戶的真實需求就成為產業發展的指揮棒,推動競爭從“技術能做什么”轉向“用戶需要什么”,這是產業走向成熟的必然規律。
當前最核心的瓶頸集中在技術能力短板與生態整合不足,用戶認知培養則是次要問題。技術上,多數應用在復雜推理、多輪對話中存在明顯缺陷,如多工具調用時易卡頓、狀態信息丟失,難以完成跨步驟復雜任務;生態層面,數據孤島與接口不統一導致應用難以實現外部服務聯動,無法形成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隨著AI應用普及,用戶認知與習慣已逐步養成,真正制約體驗的是“技術跟不上需求”與“生態聯不通場景”——這導致88%的AI概念驗證項目未能規模化部署。
阿里3800億元的基建投入,標志著底層算力競爭進入“超大規模、超高投入”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體驗競爭是單純的“資源消耗戰”。
頭部企業的優勢在于通用平臺與基礎設施,而中小廠商仍有明確機會:一是聚焦“專、窄、深”的垂類場景,如法律文書起草、保險理賠等,這些領域需要行業Know-How積累,而非單純的算力堆砌;二是挖掘大廠覆蓋不到的細分痛點,垂類AI Agent憑借精準解決方案,已實現98%的客服準確率等亮眼表現。
關鍵在于避開通用賽道的正面競爭,以場景深耕和差異化體驗構建壁壘,而非比拼基礎設施投入。
第一條建議是錨定垂直場景,拒絕“全能幻覺”。放棄打造通用AI助手的執念,聚焦某一行業或細分場景的核心痛點,比如制造業的設備巡檢、教育行業的個性化輔導,通過積累行業數據與專業知識構建壁壘,就像金融領域的保險客服Agent那樣,以明確的效率提升創造價值。
第二條建議是將“生態適配”納入產品核心設計。用戶體驗的核心是“解決問題的完整性”,新開發者需優先打通場景所需的外部工具與數據接口,避免陷入“單點賦能”困境,讓產品能端到端完成用戶任務,而非僅提供碎片化功能,這是在巨頭環繞下實現突圍的關鍵路徑。(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