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購熱情不減 多家公募低位入場斬獲頗豐
證券時報記者 趙夢橋
年內,無論是在行情低位還是在回暖過程中,公募基金自購熱情較往年均有明顯抬升,且主要集中于為浮動費率產品“護航”以及行情低位時為穩定市場情緒兩大因素。
有觀察人士指出,這幾年基金公司下調管理費率對其經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因此將部分盈利用于投資就成為增加收益的一種選項。從結果來看,隨著行情轉暖,公募基金自購的產品也有可觀的浮盈,尤其是4月初大膽入場的資金更是收獲頗豐。
公募基金自購熱潮延續
近日,多家公募繼續官宣自購。8月27日,摩根基金公告,將運用公司自有資金2470萬元,認購正在發行中的摩根中證A500指數增強基金。上述投資將于近期完成,最終申請確認結果以基金登記機構確認的結果為準。摩根中證A500指數增強基金于8月27日正式發行。
8月內,還有工銀瑞信基金、泰康基金等多家頭部公募相繼宣布自購,月內累計金額已超過2.7億元。其中,金額之最為南方基金,8月11日,南方基金公告稱,將于近期陸續運用固有資金投資旗下權益基金,合計投資金額將不少于2.3億元,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以上,此番回購涉及旗下3只產品:南方中證A500ETF聯接A、南方標普中國A股大盤紅利低波50ETF聯接A、現金流ETF南方。
年初,證監會明確提出,基金每年利潤須劃出一定比例用于申購自家權益產品,自購由此從“可選項”升級為“必選項”。
股票型基金回購方面,今年以來,天弘基金以2.88億元自購金額居首,其次是華泰柏瑞的1.42億元,永贏基金、富國基金、華夏基金和博時基金凈自購金額均超過8000萬元;混合型基金方面,工銀瑞信基金以5.4億元領先,其次是永贏基金的1.2億元和中銀基金的9000萬元。
具體到產品上,年內共有554只權益類產品獲得公司凈自購。其中,7只產品今年以來的公司凈自購金額在1億元或以上,如天弘恒生滬深港創新藥精選50ETF聯接A以1.4億元居首,此外還有天弘文化新興產業、工銀優勢領航、工銀豐盈回報、工銀現代服務業、天弘創新成長、工銀悅享等6只產品公司凈自購金額為1億元。
自購集中在新發和“抄底”階段
年內,基金自購熱潮共分兩撥,分別是浮動費率產品的發行和行情低點的“抄底”基金。
比如,在近期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的發行過程中,基金管理人掀起了一陣自購潮,涉及金額從1000萬元到2000萬元不等,其中多筆資金投向浮動費率基金,包括華商致遠回報、興證全球合熙、大成至臻回報、宏利睿智領航、交銀瑞安等產品。華南一家頭部公募人士表示,當前,浮動費率基金是不少基金公司布局的重點,他們在產品新發時對這類產品有所側重。而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自購恰好是與相關產品持有人風險共擔、同時給予市場信心的一種方式。
某公募觀察人士指出,當前的自購主要是新發基金,尤其是創新產品的“護航”需求。一位資深基金行業分析師解釋:“在市場情緒偏冷、發行難度加大時,基金公司以自有資金兜底,既能確保產品成立門檻,又可吸引觀望資金跟投!痹撚^察人士認為,首批浮動費率基金作為行業內的重大創新,其成功發行具有標桿意義,機構此時出手自購,無疑為新產品的市場接納注入強心劑。
此外,4月初行情陷入短期低點之際,也有招商基金、博時基金、興正全球基金等多家公募大手筆自購。
華夏基金基金經理許利明指出,自購基金有時候先于市場底部購入,有時候晚于市場底部購入。但把時間周期拉長一點就可以看出,基金自購潮往往發生在市場下跌的情況下,通常出現在市場的階段性低位。4月份的自購潮后,市場的走勢也印證了基金經理的判斷。
浮盈可觀
年內隨著行情轉暖,公募基金自購的產品也有可觀的浮盈,尤其是4月初大膽入場的資金更是收獲滿滿。
如4月8日鵬揚基金公告,該公司已于4月8日運用固有資金1500萬元申購旗下三只基金,包括鵬揚成長領航混合A份額500萬元、鵬揚數字經濟先鋒混合A份額500萬元、鵬揚產業智選一年持有混合A份額500萬元,并表示將繼續運用固有資金1500萬元投資于公司旗下權益基金。
4月8日正是年內的階段性低點,因此上述產品如若持有至今無疑浮盈可觀。如鵬揚成長領航期間漲幅約為9.25%,鵬揚產業智選一年漲幅超過三成,而鵬揚數字經濟先鋒漲幅則高達58.62%。因此,僅這1500萬元的第一筆回購當前浮盈就已超過450萬元。
此外,4月份還有建信基金以不少于1.8億元投資旗下權益類公募產品。博時基金、興正全球基金亦以不少于6000萬元的規模踴躍自購。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