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17日電 (羅琨)28歲的廈門姑娘雪旺(化名)手機里存了上百張不同城市菜市場的照片。
“我去任何一個城市旅行,一定會先去看當地的菜市場。”雪旺是一名“菜市場愛好者”。近日,她告訴中新經緯,今年以來她去了十幾個地方旅游,每一站她都會去“打卡”當地的菜市場。
像她一樣對菜市場“上頭”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社交平臺上,“market walk”(漫步菜市場)正成為“city walk”之后一大旅游潮流。一些城市的“網紅”菜市場吸引大量游客打卡,有的節假日期間人流量超10萬。菜市場為何成了“旅游勝地”?
“market walk”火了
馬蹄聲回蕩在清晨的石板路上,背著竹簍的村民在集市里穿梭往來,年幼的自己跟在媽媽身后背著竹簍挑選新鮮的蔬菜——這是博主“果殼里的麥田”(下稱麥田)記憶中最早的菜市場景象。現在在全國各地旅游逛菜市場時,她常常會有“回到小時候” 的親切感。
來自四川大涼山的“95后”彝族姑娘麥田如今已經走過30多個菜市場,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云南孟連的菜市場 —— 這座靠近邊境的小城菜場,充滿了原生的“野氣”與煙火氣。
她告訴中新經緯,在這里,很多攤販都是把自家種的食材直接帶到菜場售賣,沒有標準化的貨架,攤主常用幾片芭蕉葉鋪在地上當攤位,還有人背著傳統樣式的包趕集。這種樸素又原生態的交易方式,讓她直觀感受到食材的新鮮與當地生活的本真。
除了南方菜場,內蒙古的菜市場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10月,她在內蒙古逛菜場時,正趕上大興安嶺漿果成熟的季節,菜場里隨處可見用紅色桶裝著的藍莓、不知名野果,還有松果等特色物產,而且蔬菜、水果多是成大捆售賣,“風格粗獷直接,充滿了北方菜市場特有的氣質”。
內蒙古某菜市一角 圖片來源:麥田
雪旺逛菜市場的“啟蒙”則來自家鄉福建廈門的第八市場。“小時候但凡有外地朋友來廈門玩,我一定會先帶他們去第八市場。”雪旺說,那里有當天最新鮮的魚貨,外地朋友大多沒見過那么多新鮮水產。
對她而言,第八市場不僅是一個海鮮市場,更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體驗空間。“旁邊的副食品區有小食攤,可以品嘗當地早餐,所有的叫賣聲都是當地方言,是一個城市最濃縮的感覺。”
今年以來,雪旺從廈門出發一路向北去了十幾個城市旅游,在菜市場里她感受到了飲食文化的漸變與流轉——從廈門清晨的一碗面線糊,到福州街頭熱氣騰騰的鍋邊糊,再往北走又能邂逅另一番風味。
“在菜市場旅游不僅讓我領略到各地獨具特色的飲食風貌,也直觀地感受到物產、物價乃至生活習俗的差異與變遷。這種親眼見證文化脈絡在眼前徐徐展開的體驗,正是我最著迷的地方。”雪旺說。
菜市場一角 圖片來源:雪旺
家住北京的慧慧(化名)這幾年開始愛上逛菜市場。第一次去南方的菜市場,她便“大開眼界”:花歸花,梗歸梗,葉歸葉——在廣西南寧的菜市場上,南瓜的各個部分都分開售賣,也各自成為不同美食的原料。
慧慧在逛菜市場 圖片來源:慧慧
攤主們精細的服務也給她留下深刻印象:“不管買什么菜,他們都會問你怎么吃;如果你不會做,他們會教你怎么做,而且會幫你改刀。”
通過逛菜市場,慧慧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和各地文化的差異。對她來說,逛菜市場已經成為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之一。如今,她每到一個城市都會挑出一兩天專門去逛菜市場。
“即使不買東西,單逛著我也覺得舒服。我也不做攻略,但也常能遇到當地特色小吃,部分小館子的美食甚至比大餐館更美味,如果剛好碰上了愛吃的就更會覺得這一天賺到了。”慧慧說。
“95后”姑娘西柚(化名)平常不愛下廚,但也是菜市場的忠實愛好者。“現在都說公園20分鐘效應,對我來說菜市場也有20分鐘效應。”所謂“公園20分鐘效應”,指的是即便不運動,在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放松身心、恢復能量。
“每次去菜市場看到五顏六色的水果和應季蔬菜,尤其是去旅游時逛菜市場還能認識當地的特色水果和蔬菜,聽著耳邊不同鄉音的叫賣聲,對我來說都特別治愈。”西柚說,她平常在家時便喜歡在下班后去逛菜市場,去旅游時也會選擇離菜市場較近的酒店或者民宿居住。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云也經常在旅游途中去逛當地的菜市場。
她表示,游客愛上逛菜市場,是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外延不斷拓寬的體現。傳統旅游多局限于團隊旅游下的點對點旅游,當下的旅游更關注沉浸式旅游和體驗。旅游的內涵和外延也持續拓展,本地生活,山野田間,街頭巷尾,商超菜場,只要能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要素場景,均可成為旅游吸引物。菜市場從日常消費場所轉變為游客愿意打卡的地點,正是旅游邊界突破、游客視角轉向 “體驗本地生活”的證明。而菜市場作為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構成,是承載本地生活方式的關鍵場景,其生活化屬性決定了長期吸引力。
菜市場如何做到雙贏?
在小紅書上,菜市場漫游指南這一話題瀏覽量已超1.16億,相關筆記超過30萬篇;豆瓣上,“菜市場愛好者”小組組員已經超過16萬人。
在點評網站上,一些網紅菜市場的評價條數絲毫不亞于傳統的旅游景點。如位于云南昆明五華區的“大觀篆新農貿市場”評價有近7000條,不少網友在評價中稱其為“來昆明旅游必打卡的景點”。
據報道,今年暑假期間,昆明大觀篆新農貿市場迎來客流高峰,每天有6萬多人進到市場,其中有近一半是外地游客。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昆明市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農貿市場,篆新農貿市場日常人流量達4萬至5萬,節假日高峰期可達10萬人次。
隨著游客尤其是年輕人不斷涌入,菜市場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近年來,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多地對菜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智慧化升級,拓展了其服務功能。
多名受訪者指出,“更規范更干凈”是最明顯的趨勢。
麥田在逛浙江杭州西湖區的文二菜場時便發現,這家網紅菜市場整體環境干凈整潔,攤位布局規范有序,是“典型的大城市規范化菜場”。
據麥田觀察,年輕人對菜場的影響,更多體現在“審美升級”上,都是順應年輕人審美需求的細微調整,但并未改變菜場 “服務本地生活” 的核心。她提到,身邊的 95 后、00 后朋友中,不少人在旅游時都愛逛菜場,大家會關注菜場的在地特色和拍照出片感,但本質上還是喜歡那份煙火氣。
據杭州市西湖區委區政府官方公眾號“美麗西湖”近日發文介紹,文二菜市的前身,是1999年由舊廠房改建的文二街農貿市場。2023年底,這座市場順應城市發展,迎來重大更新,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
據上述文章,升級后的文二菜市分區清晰,A館主營蔬菜、水果、熟食和副食,B館聚焦肉類、水產、生鮮,沿街則嵌入了本地小吃、品牌餐飲、咖啡館、炒貨店、修理鋪等多元業態。這種“菜場+”的模式,模糊了買菜與休閑的界限,創造了全新的消費體驗。該文章還提到,文二菜市營收較改造前增長86%。
據媒體報道,為提升消費者和游客的購物體驗,大觀篆新農貿市場從今年開始對市場全面升級改造。其中成效最為顯著的1號大棚,也是市場的核心區域。貨品上,在保留原有蔬菜水果主體業態的基礎上,新增多元化品類。品類覆蓋從日常菜籃到高端文創,商戶組合兼顧傳統老店與網紅新銳,不僅滿足市民民生采購需求,更成為游客體驗云南在地風物的首選窗口。
也有一些游客擔憂,菜市場“網紅化”后是否會失去其本真的味道?
雪旺提到她此前經常去的一個菜市場,正逐漸變成一個游客必打卡的地方,現殺現吃的餐廳變多,小吃店變多,但真正賣給本地人的生鮮產品在銳減。
“如果這個菜市場被網紅化、景點化,就失去了最鮮活當下的生命力。那我去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因為生鮮在超市也都買得到。”雪旺說。
吳麗云建議,各地文旅部門無需刻意改變菜市場的原有形態。菜市場的吸引力恰恰源于其真實的生活樣貌——無論是攤位格局、售賣內容,日常經營模式,還是浸潤其中的煙火氣,這些原生屬性都是吸引游客的關鍵。若強行改造或使其 “網紅化”,反而可能破壞其核心魅力,干擾商販正常經營。
“對于高打卡量的菜市場,可考慮在菜市場外部區域設置適配的打卡場景,滿足游客的打卡需求,既不干擾內部正常經營秩序,也不會推高攤位租金、改變菜市場原有結構,實現游客體驗與本地經營的雙贏。”吳麗云建議。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