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12日電 題:黃金能否真正動搖美元地位?
作者 蘆哲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聯席所長
資管機構Crescat Capital合伙人兼宏觀策略師塔維·科斯塔(Tavi Costa)近日在匯編并發布的一組數據中稱:在金價創下新紀錄之際,黃金在除美聯儲外央行的儲備占比,自1996年以來首次超過美國國債。這一數據迅速引發市場對國際貨幣體系未來走向的廣泛關注。
這一轉變并非偶然。近年來,多個國家的央行持續增加黃金購買力度,并減持美債。世界黃金協會報告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度購金量連續三年均超過1000噸,幾乎是此前十年年均水平的兩倍。與此同時,美債遭遇多個國家央行減持。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已從5月的2353億美元降至6月的227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約2420億美元明顯下降。日本6月持有美債規模為1.148萬億美元,較其2021年的持有高點收縮了0.178萬億美元。自2022年4月起,中國美債持倉一直低于1萬億美元,對美國國債的持倉規模已從全球第二跌到第三。目前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為7564億美元,較2011年持有高點收縮了5585億美元。
這反映了在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和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下,越來越多的央行開始重新審視其外匯儲備結構,出于對沖風險和分散儲備的需求,正穩步提升黃金配置、減少美債。這一轉變象征著全球央行儲備管理策略的結構性改變。
全球央行對黃金儲備的凈購買開始于2008年金融危機后。在此之前,最近一次全球范圍內央行的大規模購金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滯脹危機和美元信用危機下,黃金價格上漲至歷史高位,一些新興經濟體央行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過較為顯著的購金行為,以抵抗通脹和避免美元貶值。本輪央行大規模“淘金”與20世紀80年代一樣,均是出于對美元體系的信任動搖。而不同點在于,20世紀80年代央行面對的是固定匯率下美元價值與黃金脫鉤帶來的不確定性,而如今則是在浮動匯率體系下,由通脹、貨幣政策爭議、地緣政治等疊加帶來的多重風險。
筆者認為,當前央行增持黃金并非短期市場操作的結果,而是一個長期趨勢。雖然黃金儲備在采礦量、儲備總量和儲備占比合理性的限制下具有“天花板”上限,但目前央行黃金儲備占比仍遠低于20世紀70年代所達到的峰值。也就是說,央行增持黃金未來仍有持續增長的空間。世界黃金協會《2025年全球央行黃金儲備調查》還顯示,95%的受訪央行預計未來12個月全球官方黃金儲備將增加,43%的央行表示自身也將增持黃金。
這也意味著,即便金價出現短期回調,央行作為“長期戰略買家”的角色仍不會改變。它們購買黃金主要目的并非投機獲利,而是增強貨幣主權、抵御國際金融體系結構性風險。
最引人關注的問題是,黃金是否真正動搖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目前的共識是:美元仍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處于核心,但其絕對主導地位已經開始松動。
隨著美元體系信任裂痕的出現,全球多國正在轉向黃金、其他主權貨幣(如歐元、人民幣)及新型數字資產構成的多種儲備組合。而在這一“去美元化”進程中,黃金扮演了一種獨特角色:它是唯一不受任何國家主權信用背書的傳統避險資產,其價值不依賴于特定國家的貨幣政策或政治穩定性,非常適合在多極體系中作為中立儲備工具存在。(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