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出清 今年超300家中小銀行合并、解散
21世紀經濟報道 余紀昕
今年以來,我國中小銀行合并重組步伐顯著加快,行業整合“浪潮”正加速推進。
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15日,全國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0家銀行通過解散、合并或注銷等方式退出市場,其中主要為地方農商行和村鎮銀行。
值得關注的是,僅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小銀行合并解散的數量就已大幅超過去年全年198家的退出總量。業內普遍認為,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正在深入推進,地方銀行的合并可被視為地方銀行業提質增效、加速行業出清的重要信號。
天津某農商行總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部分中小銀行的解散、合并或注銷更多是出于防范和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的考慮,本質上更多屬于“技術整合”。
“總體而言,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仍需持續關注。”他直言,這類中小銀行“合并潮”在積極重構地方金融生態的同時,也面臨多項考驗:一是員工薪酬的調整;二是組織架構的變化;三是企業文化的融合;四是經營方式及理念的轉變;五是信息系統的整合;六是權責的重新劃分;七是人員的重新安排。
國有大行加快入場 村鎮銀行化險提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截至十月中旬,各地監管部門批復解散的銀行達180家、批準合并135家、完成工商注銷11家,三類情形共計326家。
事實上,這一趨勢與“加快處置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的政策導向相符。9月22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提到,“十四五”期間始終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首位主責,通過“一省一策”制定改革化險方案,綜合運用兼并重組、在線修復和市場退出等方式推進實施。目前高風險機構數量及資產規模較峰值已大幅壓降,多數省份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
值得關注的是,村鎮銀行合并的發起主體機構類型從最初的城商行、農商行逐步擴大至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今年6月,工商銀行率先獲批收購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并設立支行,成為首家實施“村改支”的國有大行;交通銀行分別于8月和9月收購四川大邑交銀興民村鎮銀行、青島嶗山交銀村鎮銀行。
10月11日,農業銀行收購浙江永康農銀村鎮銀行并設立三家支行的方案獲金華監管分局批準,為該行年內第二例“村改支”項目。據各大銀行2025年半年報,截至今年6月底,農業銀行控股6家村鎮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則分別持股2家和4家村鎮銀行。
業內普遍認為,國有大行參與整合,傳遞出化險加速的積極信號。雖然該類型機構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數量占比相對不算大,但大型銀行的參與顯著強化了風險化解實效,增強金融穩定性,為改革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記者,2025年以來,銀行業確實出現了大規模的中小銀行解散、合并或注銷現象,這一趨勢反映了行業“反內卷”與風險化解的加速推進,也標志著地方銀行業“提質增效”進入快車道。通過市場出清推動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競爭,已成為當前銀行業改革的重要方向。銀行體系正在通過兼并重組實現“減量提質”,地方銀行的整合不僅是數量上的減少,更是質量上的提升,推動行業從過去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競爭模式,轉向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開源證券首席分析師劉呈祥對記者指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較多,但經營能力卻有較大分化。部分中小銀行面臨盈利困難、資產質量不佳以及資本補充困難等現實問題。
“我們認為,現階段中小銀行的加速整合有其客觀必要性,一是‘反內卷’之下,大型銀行繼續發揮主力軍作用,穩定信貸總量與融資需求;中小銀行則應聚焦主業,避免無序價格競爭,引導銀行恢復資本內生能力;二是從支持實體經濟角度,中小銀行的改革重組也有利于區域金融資源的整合優化,有利于形成金融合力;三是風險角度,目前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正有序化解,高風險金融機構的及時退出也標志行業潛在隱患的消除。”他表示。
資產處置成為銀行合并中的核心環節
中小金融機構合并的過程中,資產認定、債務劃分成為了業界所關注的核心環節。
一位大型股份制銀行東南部沿海地區分行行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當前銀行整合過程中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業務整合,關鍵在于如何平衡‘省級統籌’與‘區域靈活性’;二是資產處置,歷史不良資產的清收成效可能成為決定改革成敗的頭號任務;三是人員安排,這也是事關整體穩定的主要風險點之一。總體而言,當前的銀行整合潮,是行業告別‘野蠻生長’的現象、走向成熟健康的必然階段。”
最新案例顯示,資產負債多由吸收合并后的銀行主體來承接。10月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批復同意四川省內12家農村商業銀行因吸收合并而解散,其機構、業務、資產和負債將分別由自貢農商銀行、廣元農商銀行、廣安農商銀行及資陽農商銀行承繼,以確保金融服務連續性和客戶權益不受影響。
不少業內觀點指出,相較于業務布局多元、資金調劑能力更強的大型銀行,部分地方性銀行由于客群集中、業務結構較為單一,更容易受到當地經濟波動、行業周期變化甚至個別大客戶經營風險的沖擊,推動中小銀行合并重組有助于增強其存款穩定性和流動性管理能力。
不過,前述天津某農商行總行人士對記者分析表示,“合并之舉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地方銀行的風險出清,反而可能在不良資產處置上對收購方帶來一定階段考驗,真正意義上實現風險化解,仍需來自銀行從業相關方的長期多方合力。”
劉呈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合并銀行由于吸收了被合并銀行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因此可通過合并重組實現快速擴表。比如,中原銀行2022年吸收合并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焦作中旅銀行,其總資產從7682億元躍升至1.33萬億元,同比增長73%,躋身至“萬億城商行俱樂部”,步入萬億大行陣營,成為全省最大法人金融機構,位列全國城商行第八位;同時,總負債、總權益同比分別增長75%、50%。
關于被合并銀行的不良資產處置,他表示,一般情況下,被收購行有著不良資率高、撥備低、資本金不足等特點,合并銀行需承擔被合并銀行的所有資產,包括不良資產及潛在的問題資產,因此合并銀行的資產質量會面臨較大壓力。在合并重組完成之前,預先化解不良是通常的做法。而化解手段較為差異化,主要有股東、政府、AMC、市場等各方的參與。
股東注資是最高效的化解不良方式,一般需要新老股東合力。比如2018年年末,四川省委金融專題會議決定以四川金控為主導、引進戰略投資者,以新設合并方式組建四川銀行。采取老股東權益沖銷、新股東溢價消化以及注冊地承接的三種方法,合計有效處置了175億元不良資產;若銀行不良資產規模較大,當地政府可出面以優質資產進行置換; 針對一些特殊案例,銀行可將不良資產折價出售給AMC。
地方中小銀行如何突圍
除資產處置之外,在銀行從業人員看來,合并吸收村鎮銀行的具體實踐中,從業務整合到人員安排,雙方銀行還將面臨哪些現實考驗?
婁飛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村鎮銀行在被吸收合并的過程中,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一是業務承接與客戶遷移。村鎮銀行的客戶基礎多為本地“三農”和小微企業,客戶黏性強。合并后,客戶需轉移到母行系統,涉及賬戶遷移、服務對接、客戶信任重建等問題。二是資產與負債的整合。村鎮銀行的資產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銀行存在不良貸款較高的問題。合并過程中,需對資產進行清產核資,確保資產真實性和合規性。三是人員安置與組織融合。村鎮銀行員工數量雖少,但其服務本地化程度高,員工流失可能影響客戶服務質量。合并后,員工需重新安排崗位,融入母行管理體系。四是監管合規與信息披露。合并過程中,銀行需嚴格遵守監管要求,及時披露相關信息。
劉呈祥向記者進一步分析道,在盈利能力上,降息環境下部分銀行合并重組或有可能加劇息差下滑壓力。銀行合并通常為“大吃小”,而大銀行和小銀行的營收結構差異仍然較大;比如小銀行業務結構單一,利息收入占比遠大于大銀行。因此,在大銀行合并小銀行后,其利息收入的占比大概率會有提升,而非息收入的減少,在利率下行、息差縮窄的經濟環境下,息差和營收的壓力或有增加。
并且,由于合并方和被合并方的運營理念、企業文化等存在一定差異,合并后易產生摩擦,使得費用增加的同時效率未見明顯增加,從而導致“1+1<2”的不理想局面。主要原因是銀行的合并重組并非完全的市場化行為,因此可能存在股東利益難以協調、市場化機制難以疏通、效率較為低下等問題。
面對地方金融格局的深度重塑整合浪潮,中小銀行自身又該如何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精準定位特色并實現差異化經營,從而在變革中成功突圍、贏得未來?
前述股份行東南沿海地區分行行長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對于地方中小銀行從業者而言,現階段的關鍵在于轉變思路,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從過去的“規模擴張”思維,轉向“價值創造”思維,深度綁定本地經濟,在服務的精度和深度上構建起“大行無法替代的”競爭優勢。
天津某農商行總行人士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未來地方中小銀行要實現突圍,還需不斷優化業務結構、走出差異化經營路線,在細分領域中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精’,才能在與大型銀行的市場份額競爭中確立自身優勢。”
婁飛鵬認為,面對大行下沉和數字化轉型的雙重壓力,地方農商行和村鎮銀行需通過深耕本地特色,構建差異化服務體系,避免同質化競爭。首先是聚焦本地特色,服務“三農”與小微企業。地方銀行應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深耕本地市場,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其次是強化數字化轉型,打造輕型服務模式。地方銀行可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服務效率,如建設線上服務平臺、優化移動端體驗等。再次是探索“數字生態銀行”模式。部分銀行正在嘗試構建“數字生態銀行”,通過開放平臺連接外部服務商,拓展普惠金融邊界。最后是建立專業化普惠金融團隊。地方銀行可通過設立專門的普惠金融部門,培養具備本地化服務能力和數字化技能的專業人才。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