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多家銀行“失約”二級債贖回
10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市場的分化態勢愈發明顯。一邊是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大中型銀行借著市場利率下行的東風,密集啟動“二級資本債券”贖回,通過“舊債換新”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另一邊則是阜新銀行、南昌農商行均宣布不行使贖回權。隨著監管機構擬將“不按市場預期贖回二級債”納入24小時上報范疇,中小銀行該如何應對二級債“置換困境”,夯實資本根基?
二級資本債贖回動作分化
作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工具,二級資本債一直深受銀行青睞。隨著市場利率下行,年內已有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寧波銀行、蘇州銀行、西安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發布公告,全額贖回2020年發行的“二級資本債券”。
9月24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已行使了贖回權,全額贖回2020年9月17日發行的10年期固定利率規模為600億元的減記型二級資本債券。同月,建設銀行也披露完成650億元同類債券的贖回操作。兩家銀行在公告中均提及,此次贖回符合債券募集說明書中“第5個計息年度末可行使贖回權”的約定。
“對于大中型銀行而言,當前市場利率處于歷史低位,贖回前期發行的高成本債券并發行新債,能有效降低利息支出,緩解凈息差壓力。”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分析指出,根據監管規定,二級資本債在存續滿五年后,其資本計入效率將逐年遞減,及時贖回并發行新債可以維持資本充足率的穩定。此外,行使贖回權也被市場視作銀行經營穩健、流動性充裕的信號,有助于維護市場聲譽。
與大中型銀行的“從容贖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中小銀行正陷入“不贖回困局”。9月4日,阜新銀行公告稱,決定不行使“20阜新銀行二級01”的贖回選擇權,未贖回部分將繼續以5.5%的利率存續;更早之前的4月,南昌農商行也宣布不贖回利率4.9%的二級資本債。
從資本充足率數據來看,截至上半年末,南昌農商行合并報表口徑資本充足率10.73%、一級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74%。而阜新銀行在2021年后未披露相應年度報告,聯合資信已延遲出具對阜新銀行及相關債券的評級報告。
對于部分中小銀行不行使債券贖回權的原因,武澤偉分析,“部分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本就接近監管紅線,若贖回舊債后無法順利發行新債,將直接導致資本充足率跌破監管要求。加之其自身盈利能力偏弱、外部融資渠道有限,難以承擔發行新債的成本或尋得合適的投資者,因此選擇不贖回實為在資本補充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不按預期贖回”或需上報
談及部分中小銀行暫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影響,武澤偉表示,這雖在短期內規避了因兌付支出導致的流動性消耗和資本充足率下降的風險,但對其長期運營將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最直接的后果是維持了較高的融資成本,因為未被贖回的債券通常利率較高,這會持續加重銀行的利息負擔,擠壓本已狹窄的凈息差。更重要的是,此舉會被市場普遍解讀為銀行資本補充困難或經營承壓的信號,進而推高其未來的融資難度和成本。從資本管理的角度看,盡管舊債未被贖回,但其資本補充效率會依據監管要求逐年遞減,隨時間推移而持續弱化。”
針對二級資本債的“不按市場預期贖回”,近期,已有監管機構擬出臺新規,將其納入重大事項監管范疇。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發布《天津市銀行業金融機構重大事項和重要信息報告制度(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擬不按市場預期贖回二級資本債”需在24小時內上報;而在今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銀行業金融機構重大事項及重要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擬將該事項納入24小時上報范圍。
“監管擬要求此類信息24小時上報,本質是為了第一時間掌握區域內中小銀行的資本狀況。”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解釋,“不按預期贖回”往往是銀行資本緊張、經營承壓的早期信號,監管通過要求24小時上報,能夠避免風險被掩蓋或拖延;此外中小銀行多服務于本地經濟,一旦出現資本風險,可能通過存款流失等鏈條擴散,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通過及時上報,監管可提前介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區域金融穩定。
尋找可持續補血路徑
事實上,近年來,中小銀行“不贖回二級資本債”并非個案。據中國債券信息網,2024年,營口銀行、湖北孝感農商行、山西榆次農商行等多家機構均發布過不行使二級資本債券贖回選擇權的公告。
中小銀行應如何找到可持續的資本補充路徑?武澤偉指出,中小銀行需從內外兩方面著手破局。在自身層面,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內生資本積累能力,通過優化業務結構、控制風險成本、提升經營效率來增強盈利水平,從而擴大利潤留存這一核心的內源性資本來源。同時,必須加強全面的資本管理,精確規劃資本補充的規模與節奏,并大力壓降高資本消耗的業務,節約資本占用。
在外部工具選擇上,武澤偉建議,中小銀行在資本補充工具的選擇上需力求多元化,不能過度依賴二級資本債。應積極探索并綜合利用諸如永續債補充其他一級資本,以及利用配股、定向增發等方式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此外,積極改善股權結構、引入戰略投資者或地方財政資金,也是夯實資本基礎、提升市場信心的有效途徑。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周義力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