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沉睡賬戶”將被清理,范圍拓展至手機銀行
作者:陳君君
近期,多家銀行陸續啟動“長期不動賬戶”清理行動,涵蓋個人及單位賬戶。與2023年由國有大行主導的集中清理不同,今年的行動明顯呈現常態化、分層化特征。其中,地方中小銀行成為主力軍,標準體系更精細。業內人士認為,監管要求從專項任務轉向長效機制,銀行賬戶管理進入全生命周期動態監管階段。
“沉睡賬戶”再清理
10月以來,新疆和田農商銀行、湖北遠安農商銀行、遼寧葫蘆島銀行、廣西北部灣銀行等多家地方性銀行相繼發布公告,對“長期不動賬戶”開展清理。
新疆和田農村商業銀行10月16日發布公告,將對個人手機銀行長期睡眠賬戶開展清理工作。同日,湖北遠安農商銀行宣布啟動個人銀行賬戶集中治理,包括個人長期不動戶、重復開戶及身份信息缺失賬戶。貴安發展村鎮銀行則針對一年內未發生收付活動(不包括結息等非客戶主動交易)且無欠債的單位結算賬戶實施清理。
與前一輪由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大行率先啟動的集中行動不同,2025年的清理主體已明顯下沉至地方中小銀行。
地方銀行的參與,緣于其賬戶結構更復雜、存量問題更突出。多位銀行從業者對記者表示,縣域及農村地區賬戶管理長期較為粗放,歷史遺留賬戶眾多,“一人多戶”“身份信息過期”以及“低余額睡眠賬戶”比例更高。
例如,湖北枝江農商銀行公告清理范圍包括個人長期不動戶、重復開戶、身份信息缺失賬戶及同一手機號對應不同客戶賬戶等。貴州貴安發展村鎮銀行則將清理范圍延伸至單位賬戶,對一年內未發生收付活動且無債務的賬戶進行集中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首次將清理范圍擴展至電子賬戶及手機銀行。新疆和田農商銀行規定,對連續四年未登錄且無任何主動交易記錄的手機銀行賬戶進行清理;云南武定農商銀行則啟動“一人多戶”專項治理,對存量賬戶超過5個的客戶要求年底前合并。
業內人士指出,此輪清理的一個顯著變化在于,銀行清理不再僅針對個人借記卡賬戶,而是涵蓋單位賬戶、電子賬戶及線上渠道賬戶,治理邊界顯著拓寬。
從一刀切到分級管控
此次清理標準呈現“更精細、更差異化”的新特征。
興業銀行10月15日起實施的新規,將“長期不動戶”標準從原有“余額100元以下、180天無交易”調整為“余額10元以下、365天無交易”,體現出余額門檻收緊、時間周期延長的“雙向調整”。同時,該行還排除綁定貸款、理財、三方存管等賬戶,以及社保、公積金等民生類卡片。
地方中小銀行標準則各異。江西一家銀行個人金融部負責人介紹稱,其對“沉睡賬戶”認定的標準為“余額10元以下且連續一年無主動交易”;浙江某農商行設定為“余額50元以下且兩年無使用”,觸發后自動進入睡眠狀態。工商銀行相關人士表示,對公賬戶管理標準更為嚴格:6個月不動即暫停使用,一年不動轉為長期不動賬戶,五年無交易且無法聯系客戶的,將主動銷戶。
多家銀行對長期不動戶的清理標準雖存在差異,但都聚焦于“低余額”與“長期無主動交易”兩類特征。不過,與2023年大規模銷戶不同,銀行的處置方式正在從“一刀切”轉向“分級、動態管控”。
例如,部分農商行采用“先限額、后解控”機制:對近一年無交易賬戶先下調單日限額至2000元,而非直接銷戶;客戶如需繼續使用,可攜身份證件至柜面激活。興業銀行采取“滾動管控”,每日動態識別符合條件的賬戶,并留出緩沖期供客戶處理。
這種“柔性治理”背后,是監管導向與客戶體驗的平衡考量。銀行人士指出,銷戶屬于強制措施,若通知不足,容易引發投訴和誤解;動態管控不僅能防范風險,也為客戶保留了激活空間。而部分儲戶反映,他們此前并未收到相關通知,對賬戶是否會被清理“心里沒底”。
在2025年實施的新《反洗錢法》框架下,銀行須強化賬戶全生命周期管理,從開戶、使用到清理形成閉環。一些銀行正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管理精度,如建立“交易行為動態評估模型”,對長期無交易賬戶自動觸發限額調整或凍結提醒。
與此同時,監管層推動“云閃付一鍵查卡”等工具推廣,儲戶可自行查詢名下賬戶,標志著賬戶治理正從“機構端清理”向“用戶端自主管理”延伸,形成“監管—機構—用戶”的三方共治格局。
多重考量下的賬戶整頓
業內人士認為,從風險管理視角看,清理長期不動賬戶的直接動因仍是防范電信詐騙與洗錢。
“多數涉案賬戶都呈現‘低頻交易+長期閑置’特征,成為黑灰產業鏈的轉移通道。”一位銀行風控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通過清理可壓縮潛在風險敞口,符合央行《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的監管要求。
對銀行而言,清理不動賬戶亦是優化資源配置的現實需求。每張銀行卡、每個賬戶的維護均需成本,沉睡賬戶占用系統資源、增加數據存儲壓力。通過清理冗余賬戶,銀行可提升系統運算效率,將資源投入數字金融產品創新。
從消費者角度看,行動同樣有積極意義。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這有助于喚醒閑置資金、提升資金利用效率,減少遺忘賬戶帶來的管理費支出和信息泄露風險。“清理行動實際上提醒儲戶整理自身金融資產!彼f。
不過,業內人士亦提醒,銀行在推進過程中應避免“一刀切”,特別是要兼顧老年群體等“數字弱勢人群”的體驗。銀行有義務在清理前充分告知,通過短信、網銀、電話等多渠道提示,并在網點提供線下解控服務。
儲戶方面,也需提升自我管理意識。專家建議,每月使用“云閃付”或銀行App自查賬戶,注銷閑置卡,僅保留必要賬戶;對需保留的賬戶可定期存取小額資金以保持活躍狀態。
“不要將個人賬戶出租或出借,這些行為常被黑灰產利用,風險極高。”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田利輝提醒道。
另有業內人士提醒,對于確有保存價值的賬戶,可通過開通小額免密支付、設置交易提醒等方式激活使用。特別需要警惕的是,任何聲稱可代理銷戶的中介都可能存在詐騙風險,務必通過銀行官方渠道辦理相關業務。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