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28日電 題:從40億到0.4億:保時捷的利潤是怎么“消失”的?
作者 張毅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
近日,保時捷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財務數據,結果令人震驚:營收同比下滑6%至268.6億歐元;營業利潤同比暴跌99%,僅剩4000萬歐元,遠低于上年同期的40.35億歐元;營業利潤率也從14.1%驟降至0.2%。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保時捷短期面臨的財務壓力,更揭示了其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深層結構性困境。
保時捷此次利潤暴跌,直接原因在于短期特殊支出與外部環境沖擊。2025年前九個月,保時捷因戰略重組產生的特殊支出高達27億歐元,同時美國關稅政策帶來了3億歐元的額外成本。這些短期因素無疑對保時捷的利潤造成了巨大沖擊。
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保時捷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滯后與脫節。保時捷在技術路線上“重三電、輕軟件”,導致其車機系統流暢度與本土化功能落后,難以滿足德國本土市場和中國市場日益增長的智能化需求,這直接導致其銷量下降。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德國市場銷量同比下滑了16%,中國市場銷量則出現26%的同比下滑。此外,保時捷過度依賴燃油車業務,在產品矩陣上也未能實現電動車型的有效銜接。在燃油車增長乏力、電動車未能接檔的背景下,這種戰略失衡成為其利潤雪崩的核心原因。
這些因素對于保時捷的未來業績影響料將持續一段時間。保時捷預計2025財年與戰略重組相關的總成本將達到31億歐元,因此全年業績也將背上沉重包袱。
而巨大的戰略重組數字背后,則是其大規模戰略調整:推遲純電車型推出、延長燃油車與混動車型生命周期、終止電池自產計劃等。這些調整涉及資源重新配置與業務重組,必然產生高額費用,而且電動化問題的懸而未決也給其未來業績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若保時捷能順利實施調整,并提升電動化與智能化水平,其品牌底蘊仍可能助力復蘇。然而,若轉型步伐遲緩,這些成本將成為長期負擔,進一步侵蝕其競爭力。
電動化轉型以及關稅問題對于同為德系車企的寶馬、奔馳等車企也帶來一定影響。雖然兩家企業前三季度財報數據尚未公布,但奔馳集團官方數據顯示,第三季度其全球銷量為52.53萬輛,同比、環比分別下滑12%、4%;寶馬集團也下調了2025年業績預期,預計汽車部門營業利潤率將從5%-7%降至5%-6%。
那么,為何與競爭對手相比,保時捷此次利潤下滑尤為嚴重?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其前期電動化布局不清晰、戰略調整幅度大,以及對中國市場變化的反應遲緩。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智能化與本土化需求極高,而保時捷未能及時應對,導致市場份額被新興品牌侵蝕。相比之下,寶馬與奔馳在電動化領域布局較早,產品線更豐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轉型沖擊。
綜上所述,保時捷的“利潤雪崩”是傳統豪華車企轉型陣痛的縮影。短期特殊支出與外部沖擊雖直接導致財務下滑,但長期結構性困境才是根本原因。保時捷的業績大幅波動也證明,即使是品牌力最強的傳統車企,在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也無法避免“利潤真空期”。傳統車企背負著龐大的燃油車業務包袱,在轉型時需平衡好現有業務與未來投資。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浪潮中,沒有品牌能獨善其身,唯有直面挑戰、加速轉型,才能穿越“利潤真空期”,重獲競爭力。保時捷的未來,取決于其能否在戰略調整與市場需求的平衡中找到出路。(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