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六年 基金投顧供需錯配仍存
“最讓我觸動的是你們一點也不急著推薦基金給我,而是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和了解我的需求。”一位購買了投顧服務的客戶感慨道。事實上,類似這樣真實的體驗正發生在越來越多的基金投顧持有人身上。自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落地以來,買方投顧模式在國內推行已有六年時間,多家機構在業務方面完成從0到1的質變。不過,在當前推進基金投顧業務過程中,仍面臨用戶認知待提升、業務盈利模式單薄等問題。在監管部門積極推動基金投顧由試點轉常規的當下,也有部分業內人士指出,希望投資品種可以進一步豐富。
多家盈利客戶占比超八成
六年前的2019年10月25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標志著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正式落地,買方投顧模式在國內推行至今已有六年。試點伊始至今,共有60家機構獲得了基金投顧試點資格。
相較發展初期,當前,部分基金投顧在提升用戶盈利體驗和投資獲得感上已有顯著成效,完成了從0到1的質變。例如,從首批獲得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的券商來看,截至2025年10月,買方投顧資產規模突破1200億元。另外,截至2025年9月30日,盈米基金投顧服務資產規模超510億元。
還有部分機構表示,旗下投顧賬戶盈利比例相對亮眼。中歐財富統計顯示,截至9月30日,投顧賬戶收益率近一年、近兩年和近三年相較于非投顧賬戶分別實現超額收益7.01%、4.23%和1.33%,投顧賬戶盈利占比也均高于非投顧賬戶。
另據易方達財富總經理韓香介紹,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自投顧服務上線以來持倉客戶盈利占比達88%,累計客戶盈利占比約75%。螞蟻基金旗下“幫你投”相關負責人也提到,截至今年9月,通過“幫你投”進行投資的客戶中,整體盈利比例已超90%。
多元策略構建用戶良好體驗
經過投顧的持續陪伴和服務,有機構表示客戶普遍對顧問服務反饋積極。多家首批擁有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的機構在接受采訪時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其所在機構構建了多元的策略,可以覆蓋不同投資者、不同周期、不同場景以及多樣的投資需求。
總體而言,相關平臺的投顧策略基本分為三種,一是活錢管理,主要投資貨幣市場基金,適合短期投資。二是穩健投資,以投資純債基金或配合“固收+”為主,持有時間通常在一年以內。三是進取型投資,通常涉及權益類產品投資,適合長錢投資。另外,還有部分機構會設置全球配置策略,主要適合追求多元配置,可以承受較大波動的群體。
不難看出,試點六年,基金投顧業務進步顯著,但問題也同樣存在。部分業內人士反饋,在實際推進業務的過程中,仍面臨用戶認知待提升、普通投資者更易關注短期收益、業務盈利模式相對單一、陪伴工作尚存不足、服務內容與客戶需求存在差距等難題。
對此,已有機構從業務設置、收費規則等不同方向出發,給出解決方案。例如,中歐財富在日常投顧展業過程中除了增強基金投顧知識普及外,還通過工具化和內容陪伴,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投顧投研的邏輯和觀點。
還有機構認為,收費模式可以進一步優化。國聯民生證券建議將收費模式多元化,允許基金投顧專業人員通過前置服務向客戶收取一定的咨詢服務費用。同時建議可以設置浮動投顧費率,將投顧費與產品業績掛鉤,實現投顧方和投資者利益捆綁,促使投顧方不斷提高核心投資能力。
投資品種仍待進一步豐富
在金融科技不斷發展的當下,使用AI工具賦能也成為投顧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部分第三方獨立銷售機構平臺在科技賦能投顧業務發展已取得明顯成效。以“幫你投”在客戶行為感知層面的AI應用為例,基于客戶的操作變化,結合大模型對用戶行為進行更精準的分析與推理,疊加動態多輪對話技術能力,可以有效解決客戶手輸問題溝通比例較低、傳統陣地服務被動接受服務的痛點。
AI對盈米投顧業務的賦能則分為對內提質增效與對外開放賦能兩大維度,一是盈米基金對內以AI重構業務流程。二是對外開放賦能。不過,金融行業的專業性、嚴謹性、合規性要求,讓AI在金融領域的局限性更為凸顯。為解決上述局限,盈米基金的思路是通過“垂直模型+評測標準”解決其局限性。
機構積極探索業務發展的同時,監管方面也在持續推動基金投顧由試點轉常規。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表示將抓緊出臺公募基金投資顧問管理規定。另外,為解決基金投顧投資品種不夠多元的問題,今年6月,中國證監會也明確提出,將科創板ETF納入基金投顧配置范圍。
國聯民生證券認為,基金投顧業務投資范圍缺少豐富的可投資海外市場的QDII、投資于商品領域的指數基金、股票多空公募基金和場外可申購的REITs產品,建議未來基金投顧的底層資產更加豐富多樣,通過增加工具化指數基金以及低贖回費份額,以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隨著公募基金改革落地與投顧業務轉常規加速,行業格局將“從規模導向到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盈米基金也提到,希望投顧機構可以投資更豐富的品類,如場內ETF、保險、銀行理財、信托等,通過綜合的財富管理工具,幫助客戶做好資產的保值增值。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