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30日電 題:政策分歧顯化,美聯儲在通脹與增長間“走鋼絲”
作者 楊子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當地時間10月29日,美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3.75%至4.00%,并計劃于12月1日起正式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
這一“降息+停止縮表”的政策組合,標志著美聯儲在應對經濟下行風險與金融市場壓力之間尋求平衡,同時也折射出其對未來經濟前景的審慎態度。
通脹前景與經濟增長的博弈
一定程度上來說,此次降息實際是延續了9月美聯儲重啟降息以來的政策路徑,核心動因在于美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顯性化,尤其是勞動力市場風險的加劇。數據顯示,去年4月至今年3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被高估91.1萬,而8月公布的新增非農就業已大幅下滑至2.2萬人,6-8月均值降至5萬人左右的歷史低位水平,表明勞動力市場實質性放緩。盡管美國的失業率未顯著上升,但這主要源于勞動力供給的同步收縮——包括非法移民驅逐導致的需求及供給下降。就業市場的疲軟,已成為美聯儲政策轉向的關鍵驅動力。
與此同時,從此次議息會議來看,美聯儲內部政策分歧日益凸顯。9月降息時,分歧尚不顯著,所有理事均同意降息,只有新任理事米蘭主張降息50個基點;而本次會議上,除米蘭繼續堅持9月的主張而投出反對票外,另有一位理事因主張暫停降息投出反對票,這反映出關于美國通脹前景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博弈正在激化。
數據顯示,當前美國通脹已有所抬頭。8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4%,年通脹率攀升至2.9%,不僅創下今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且增速超過7月的2.7%。而關稅政策對通脹的滯后影響仍在釋放,不少人擔心疊加降息可能進一步推升通脹預期,這使得美聯儲未來的決策路徑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米蘭的任職以及此前美聯儲理事庫克的解雇風波,讓市場對美聯儲的獨立性產生憂慮,這也為政策走向蒙上陰影。
美聯儲政策轉向的全球漣漪
美聯儲停止縮表的決定,與美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密切相關。近期,美國再次發生區域性銀行信用風險事件,雖未形成系統性傳染,卻暴露了銀行資產質量惡化與流動性儲備不足的隱患。在此背景下,美聯儲選擇停止縮表,旨在緩解金融體系壓力,為市場提供更充裕的緩沖空間。
在“降息”與“停止縮表”兩大工具中,降息對長期利率和美元匯率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深遠。作為價格型工具,降息通過調整資金成本直接作用于市場利率曲線,尤其是10年期國債收益率。而在市場流動性整體充裕的環境下,縮表作為數量型工具,其影響相對有限,除非出現顯著的流動性危機。
對新興市場而言,美聯儲的寬松政策組合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降息與美元走弱可能推動資本流向新興市場,擴大利差優勢,提升當地資產吸引力,帶來短期資金流入與匯率支撐;另一方面,風險亦不容忽視,若美國通脹因降息而反彈,美聯儲可能被迫中止降息甚至重新加息,引發全球資本回流與市場動蕩。此外,美聯儲內部的政策分歧本身就會加劇金融市場波動,新興市場需警惕外部環境突變帶來的沖擊。
總之,美聯儲此次“降息+停止縮表”的組合,既是對經濟增長放緩與金融風險的回應,也折射出貨幣政策在多重目標間的艱難權衡。對于全球經濟而言,這一轉向或許能為新興市場帶來喘息之機,但其背后的通脹隱憂與政策不確定性,仍可能成為未來市場動蕩的伏筆。在寬松潮水的裹挾下,全球經濟的航向正駛向一片充滿變量的海域。(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