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30日電 題:1.1萬億之后:硬科技融資如何轉向產業落地?
作者 薛洪言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
近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發布,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些目標不僅是國家戰略意圖的集中體現,更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引導資源配置的指導方針。
其對A股市場的影響將超越單一政策周期,在短期政策窗口與中長期產業升級的共振中,推動市場從“規模擴張”向“質量突圍”轉型,最終實現指數中樞的系統性上移與結構性機會的深度拓展。
回顧A股發展歷程,不同時期的五年規劃始終是塑造資本市場格局的關鍵力量。“十一五”時期的城鎮化浪潮催生了周期行業的崛起;“十二五”與“十三五”的經濟轉型,為科技成長板塊奠定了邏輯基礎;進入“十四五”,“雙碳”目標與科技自強戰略進一步重構了產業估值體系。歷次規劃通過明確發展方向、優化政策體系,有效引導資本市場服務國家戰略,成為經濟結構升級的“助推器”。
作為銜接2035年遠景目標的關鍵五年,“十五五”經濟發展目標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至重要戰略高度。這一導向不僅將強化相關板塊的結構性行情,也對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響應這一戰略需求,資本市場的支持功能正在持續深化。“十四五”期間,我國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實現系統性提升,逐步從單一融資渠道演進為驅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關鍵樞紐。科創板設立并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改革深化、債券市場“科技板”推出,加之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完善,增強了對科技企業的包容性。
具體看,“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10月),科創板已累計支持近600家硬科技企業融資超過1.1萬億元。在融資支持方面,A股新上市企業中科技型占比超過90%,募資額占比達86.6%;科技創新公司債發行規模達1.73萬億元;社保、險資等中長期資金持有A股市值較“十三五”末增長32%,構建起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資體系。與此同時,資本生態持續優化。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規模增至14.4萬億元,超半數在投本金投向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層面系統引導金融資源投向早期、小型、長期和硬科技項目,帶動科技板塊市值占比突破25%,研發投入與專利能力顯著增強,全面夯實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市場基礎。
展望“十五五”,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深化,以及在居民財富再配置、養老金第三支柱擴容與外資準入放寬等多重動力推動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廣度與深度有望進一步提升。更多長期資金與國際化資本將持續注入,推動形成更加成熟、穩定、具有韌性的創新資本生態。隨著制度體系、資金結構與市場功能的協同發展,資本市場將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為核心的樞紐作用。
就對A股行情的影響而言,“十五五”預計將為A股市場注入持續的政策動能與產業變遷動力,推動行情在政策預期、基本面改善與結構性機遇三重邏輯下展開。
短期來看,規劃目標披露前后的政策窗口期往往成為市場情緒的催化劑。歷史數據顯示,“十一五”至“十四五”規劃發布后的六個月內,A股均出現顯著行情——從2005年“十一五”規劃后的股權分置改革牛市,到2020年“十四五”規劃推動的新能源賽道崛起,政策紅利釋放期的市場表現通常優于歷史均值。當前“十五五”規劃醞釀階段,市場已提前反應政策預期,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塊的估值修復與資金涌入,預示短期行情仍將延續“政策敏感型”特征。
中長期來看,經濟韌性與盈利增長的雙重驅動將主導指數趨勢。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遠景目標,要求未來增長更多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十五五”期間承前啟后,此階段的發展質量將直接關系到“十六五”的最終沖刺成效。在此背景下,“十五五”將是我國經濟從“量增”向“質變”突圍的關鍵階段,高質量增長模式有望降低經濟波動風險,為企業盈利提供穩定支撐。
與此同時,指數的溫和上行難以掩蓋結構性分化的深層矛盾。“十五五”期間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在于將“新質生產力”從概念推向產業實踐的中央舞臺,落腳于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轉變將促使市場資源加速向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領域聚集,形成“強者恒強”的分化格局。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為代表的未來產業,不僅延續了“十四五”的科技主線,更通過新增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具身智能、氫能和核聚變能等前沿方向,拓展了技術創新的想象空間。
在科技創新領域,“人工智能+”及其配套算力基礎設施、國產化芯片、高端工業軟件等方向,有望持續受益于政策紅利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這種政策聚焦帶來的產業爆發力已有先例——“十四五”期間,算力板塊代表性企業中際旭創漲幅達1160%,正是技術迭代與政策扶持共振的結果。預計“十五五”期間,具身智能、商業航天等賽道或將成為新的超額收益來源。
在高端制造與綠色轉型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應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的硬約束、新型儲能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不僅為光伏、儲能、氫能產業鏈注入確定性,更倒逼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技術突圍”。當前,部分省市已出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碳排放評價實施辦法,要求新上高耗能項目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標準,這將推動設備制造商向“全球技術標準制定者”轉型。
擴大內需與安全主題則構成市場的“穩定器”。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與健全社保體系等,激活銀發經濟、新型消費、服務消費等潛力。與此同時,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背景下,科技自立、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領域的“卡脖子”環節,將在政策扶持下獲得估值溢價。這些具備技術壁壘的“安全資產”,將成為對抗全球不確定性的“壓艙石”。
對投資者而言,把握“十五五”的機遇需要建立“政策-產業-資本”的三維分析框架。在科技深水區,AI芯片、量子通信、商業航天等“0到1”突破領域,需關注政策補貼與技術迭代的共振節點;綠色轉型賽道中,風電、氫能儲能、CCUS(碳捕集)等低碳技術,受益于碳排放強度約束與歐盟碳關稅等外部壓力,具備“政策托底+需求爆發”的雙重邏輯;內需升級領域,社區嵌入式養老、智能駕駛、AI硬件、國潮品牌則對應消費場景擴容與服務質量提升的長期趨勢。
站在2035年遠景目標的歷史坐標上,“十五五”發展目標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遠不止于行情催化,更是一場關于價值邏輯的深層重塑。當新質生產力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A股正從“流動性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從“規模紅利”向“質量紅利”切換。這種轉型既帶來陣痛——傳統產業的估值收縮與新興賽道的波動加劇將成為常態;也孕育機遇——那些能夠準確把握技術革命方向、前瞻布局政策支持領域的投資者,將在市場的結構性行情中占據主動。
在這場產業升級與資本重構的歷史進程中,A股市場將逐步褪去“政策市”的標簽,向“價值發現”的本源回歸。“十五五”發展目標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市場提供投資主線,更在于通過制度改革與戰略引導,讓資本市場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孵化器”、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對投資者而言,讀懂“十五五”發展目標的深層邏輯,不僅是把握短期行情的關鍵,更是穿越經濟周期、實現長期復利的根本所在。(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