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31日電 (羅琨)“大力提振消費,形成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的‘重頭戲’。”近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指出,形成消費拉動增長新格局,全面“投資于人”是關鍵,這對居民消費的能力、消費的信心、消費的預期至關重要。

遲福林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投資于人”如何撬動消費?
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對外發布。《建議》提到,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在遲福林看來,“投資于物”在過去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長期重視原材料等物的價值,而人力資本的價值相對較低的問題。中國“投資于人”既滯后于“投資于物”,也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因此,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當在“投資于人”上盡快實現重要突破。
他指出,通過“投資于人”,將資金、資源投入到人的需求、人的發展和人的保障上,是中國應對不確定性、形成新發展優勢的根本之策,是未來10年中國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他進一步解釋說,適應以城鄉居民服務性消費為重點的需求結構變化大趨勢,以“投資于人”明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社會保障水平,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居民消費意愿不足、消費信心減弱的突出矛盾,這將釋放14億多人口的巨大消費潛力。
他指出,“中國制造”“中國消費”是強大國內市場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大國內市場,既包括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即“中國制造”,又包括以服務性消費為重點的消費體系,即“中國消費”。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為17%左右,2024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占比已經達到28%。
據遲福林初步估算,如果中國最終消費占全球的比重達到制造業占全球比重的水平,將新增不少于10萬億美元的消費市場。由此,消費將成為中國未來10年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投資于人”重點聚焦這些領域
在近期即將出版的新書《民生大國》中,遲福林指出,“投資于人”是建設民生大國的關鍵之舉。
他認為,進入新發展階段,“投資于人”已成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社會結構轉型的結合點。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投資結構與政策調整,主要問題不是要不要加大投資,而是要尋求有效的投資空間。
“為此,‘投資于人’要重點聚焦于形成人力資本和保障社會公平的關鍵領域。在傳統投資增速下滑的同時,服務性消費如教育、醫療、養老、社區建設等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相連的領域的投資空間仍然較大。”遲福林說。
談及如何推動“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時,他建議,要深化以人為本的財稅體制改革,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政府資金能更多、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地投向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此外,要破除勞動力、人才在城鄉、區域、所有制之間自由流動的壁壘,并推動要素資源更多向人力資本投資和創新活動配置。
他同時建議,應有效發揮國有資本在“投資于人”中的重大作用,使國有資本在“投資于人”中成為戰略引領者和資源提供者,這也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讓廣大社會成員普遍分享國有資本增值創造的社會福利。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