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31日電 題:巨頭紛紛裁員,汽車行業怎么了?
作者 章弘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近日,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啟動一場代號為“自愿遣散計劃”的裁員風暴,期望能夠鼓勵約3萬名員工自愿離職。而在此之前,奧迪、日產汽車公司等多家汽車巨頭已紛紛宣布裁員。這是巧合,還是行業趨勢改變的必然?
汽車巨頭的轉型陣痛
傳統汽車巨頭相繼推出大規模的人員與產能優化計劃,并非偶然。這實質上是行業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一場深層次結構性變革的集中體現。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技術快速發展,傳統燃油車市場需求持續萎縮,產業鏈結構正經歷根本性重塑。例如,電動化車輛零部件數量較燃油車減少約40%,且生產流程高度自動化,這直接壓縮了傳統機械工程師與裝配工的需求。面對轉型壓力,車企不得不調整組織架構,削減冗余崗位,并將資源集中于電動化與智能化的研發前沿。
從技術角度來看,隨著“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人力資源結構正被顛覆。軟件能力已成為核心競爭力,這也要求車企必須大規模引進軟件工程師、算法專家與數據科學家。例如,大眾集團計劃到2025年將自研車載軟件比例提升至60%,并已組建起超5000人的軟件團隊。與此同時,既精通汽車硬件又熟悉軟件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凸顯。組織架構也隨之演變,獨立的軟件部門與跨職能團隊正打破傳統的部門墻,以匹配軟件的快速迭代節奏。
此外,一個極為現實的挑戰在于,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需要巨額資金的投入。例如,大眾集團5年投入1500億歐元研發新能源技術。因此,裁員與關廠,成為巨頭們“瘦身健體”、集中資源投向未來的現實選擇。為平衡研發投入與財務壓力,車企只能通過裁員節省成本,為轉型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車企的戰略窗口期
中國車企一直是向新能源車轉型的積極推動者,在市場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全球占比超過63%;2023年達到64%;2024年繼續保持著70.4%的份額,其中四季度的全球占比更是達到75%。
傳統巨頭面臨的轉型困境,正為中國車企開辟出寶貴的戰略機遇期。中國車企應采取策略,以最大化利用這一時間差。一方面繼續加大對電池技術、智能駕駛、車機系統等核心領域的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性能和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跨界合作,與科技企業(如華為、百度)合作,加速智能網聯技術的應用,打造差異化優勢。
在市場開拓方面,應在深耕國內下沉市場的同時,加速利用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開拓歐洲、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國內市場,尤其是下沉市場,可以說是中國車企發展的“壓艙石”和“試驗田”,既可以為車企提供穩定的收入和現金流,支撐研發和海外擴張,又可以基于龐大的用戶數據,快速迭代產品和營銷策略。
此外,要打造全球性企業,提升品牌形象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戰略,中國車企應通過高端車型和優質服務積極樹立品牌價值。同時,加強品牌故事傳播,強調環保、科技、創新等理念,吸引年輕消費者和高端市場。
2030年新格局:誰將最終勝出?
展望未來,隨著全球主流車企全面邁入電動化時代,汽車產業格局將迎來重塑。
筆者預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產業將形成新能源汽車主導市場的新格局。全球乘用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預計將達50%左右,新能源汽車銷量或接近4000萬臺。中國、美國、歐洲等市場將繼續引領全球增長,其中,中國車企在全球銷量前十中預計仍將占據多個席位,保持在歐洲市場滲透率的領先地位。技術驅動的智能化將更加普及,智能駕駛、生成式AI(人工智能)等技術將使高階智能化功能下探至15萬元車型,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為智能移動空間,“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也將更加明顯。供應鏈方面,預計將形成區域化與全球化并存的局面:汽車供應鏈從“全球標準化”轉向“區域差異化”,中國和歐美成為創新核心,但跨國供應鏈仍不可或缺。同時,市場競爭的加劇將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兼并收購與戰略合作將成為常態。
屆時,決定車企能否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將集中于以下幾點:首先是技術創新能力。電池技術(如固態電池)、智能駕駛算法、軟件生態等領域的突破,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基石。其次是成本控制能力。那些通過規模化生產、供應鏈優化和技術創新,實現成本領先的企業將占據優勢。再次是高效的體系化組織。那些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實現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高效協同,提升運營效率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將構筑起強大的運營與創新護城河。最后是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只有深入理解不同市場特點,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產品與服務,精準滿足用戶對續航、安全與智能體驗核心訴求的車企,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在當前這場深刻的產業變革中,各類車企均有機會成為贏家,關鍵在于能否順應趨勢、實現自我突破。能夠完成自我革命的傳統巨頭如豐田、奧迪等,憑借深厚的制造經驗、品牌口碑和供應鏈優勢,若能主動推進電動化、智能化轉型與組織調整,依然有望延續競爭力。而輕裝上陣的電動新貴即新勢力車企如小鵬、蔚來等,若能解決盈利難題、提升供應鏈效率,也有望在新興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深度跨界的科技巨頭企業,若能與車企深度融合,推動技術落地和生態構建,可能成為變革中的重要推手,但需面對汽車制造的復雜性和市場認可度的挑戰。專注細分市場的車企同樣擁有機遇,如專用車制造商,通過滿足特定行業需求,如工程車、醫療車等實現差異化發展。
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裁員潮只是這場深刻變革的一個縮影。對于所有參與者而言,唯有主動求變,才能在未來的新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