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2日電 題:抓住兒童餐,撬動中國家庭餐飲消費剛需
作者 朱丹蓬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
在餐飲行業的競爭版圖中,家庭消費仍是被看好的新增長極。
近期,海底撈進一步加碼親子餐市場——從深圳Hi樂園、北京編程概念店、揚州全國首家親子主題店,到西安“寶寶餐廳”等創新業態,以及其推出的“分齡兒童餐”、繪本閱讀角、幼教陪伴、DIY(自己動手)活動等全鏈條服務,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家庭用餐體驗不斷被重新定義。
數據顯示,海底撈部分門店周末家庭客流甚至能達到50%的比例,這表明,親子場景成為拉動門店復購與流量轉化的核心引擎。
孩子來了,全家就來了
兒童餐并非新鮮事物。20世紀70年代,肯德基、麥當勞以“玩具+餐食”模式開啟全球兒童餐飲的先河。以麥當勞1979年推出的“開心樂園餐”為例,2019年麥當勞中國售出約3500萬份。
相比之下,中國餐飲品牌的系統化布局起步雖晚,但迭代更快。海底撈早在2013年便在其部分門店提供免費寶寶餐和兒童玩具,成為行業早期探索者之一;烤魚品牌江邊城外也在2012—2013年間推出細軟易消化的寶寶餐。
近期,隨著西貝深陷信任危機,關于兒童餐市場是否會經歷新一輪洗牌的討論,不絕于耳。但事實上,不少品牌在此之前,就已經悄然布局。2024年,九毛九兒童餐銷量達73萬份,其兒童體驗店家庭客群占比超80%。2025年5月,湊湊聯名IP米菲兔推出限定兒童套餐?梢,隨著“家庭場景”成為新的流量入口,兒童餐已從邊緣業務逐步成為餐飲品牌爭奪家庭流量的核心抓手。
背后原因在于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據中國營養學會調查,6至12歲兒童經常在外就餐的比例已達44.4%;中國兒童產業中心曾經公布一組數據,80%的家庭中,兒童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30%-50%,年均消費達1.7萬至2.55萬元。餐飲企業看中的,正是這一“隱性決策權”——當孩子成為家庭出行、消費、娛樂決策的核心人物時,誰能贏得孩子,就能鎖定整個家庭。
吃飯變生活,餐廳變樂園
如今的兒童餐市場,早已超越“一份飯”的范疇,而是一場關于親子關系、家庭陪伴方式與教育場景延伸的爭奪戰。
海底撈的“編程火鍋店”讓孩子邊吃邊學代碼;“Hi樂園”通過配備海洋球池、積木區、繪畫投影區,打造沉浸式游樂空間;北京社區店則兼顧“一老一小”需求——這種復合型業態并非簡單的功能疊加,而是對家庭用餐痛點的精準回應:孩子坐不住、家長照看難、老人參與感弱。
類似創新正快速擴散,親子餐廳不再只是“有滑梯的餐館”,而是向“學習型空間”“社交型場域”的綜合場景進化。如大連Lolly-Laputan森云間被稱為“中國第一家學習型親子餐廳”,通過建筑語言營造夢幻學習氛圍;臺灣Money Jump親子餐廳則強調“舒適性”與“邊界模糊”,讓父母放松地照看孩子,提升整體用餐體驗。
兒童餐熱潮折射出“家庭社交場景”需求的崛起。餐飲品牌從售賣產品轉向售賣體驗,從“吃飯場景”轉向“關系空間”,這背后是一場關于“陪伴經濟”的再分配。在消費升級和情感價值并重的時代,誰能在“吃飯之外”提供更多延伸價值,誰就能占據心智高地。
吃得安心,才是硬道理
兒童餐的走紅,也讓“安全與標準”成為焦點。2024年以來,隨著西貝“兒童餐風波”等事件引發輿論關注,消費者對兒童食品安全的要求空前提高,兒童餐的“品質門檻”被重新定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尚無統一的兒童餐標準,南北差異顯著,營養搭配多依賴家長經驗與孩子喜好,科學性與合理性仍有待提升。筆者認為,消費者最關心的并非營養配比,而是食材是否新鮮、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務是否匹配。兒童餐本質上是一個“信任工程”,一旦失守,將直接動搖品牌根基。
事實上,家庭外出就餐的期待早已從“吃不吃得飽”轉向“吃不吃得好”“安不安全”“有沒有意義”。年輕父母愿意為孩子的健康、安全與成長體驗支付溢價,“優生優育”理念深刻影響著消費決策。兒童餐不再只是“小份成人餐”,而是承載著營養科學、食品安全、情感陪伴與教育價值的復合載體。
更深層看,兒童餐連接的不只是孩子的味蕾,而是牽動整個家庭的“情感樞紐”。做好兒童餐,意味著同時贏得了孩子、父母與祖輩三代消費者信任的“軟入口”,是品牌構建長期主義的隱形支點。
在這一背景下,能穩住用戶信任的品牌,多具備四大能力:品牌效應(公眾信任度)、供應鏈支撐力(安全可控性)、規;\營(標準復制性)與粉絲粘性(情感連接力)。具體來說,可依托自建供應體系與食品追溯機制,實現兒童餐菜品原料全鏈條可追蹤,又或者配備營養師參與菜單制定等。
未來,隨著數字溯源、營養數據庫、AI(人工智能)個性化推薦等技術的引入,兒童餐將向標準化、智能化、個性化方向發展。餐飲品牌間的競爭,將從“有沒有兒童餐”轉向“能不能提供科學、安全、有趣、可持續的親子解決方案”。(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