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2日電 題:“十五五”期間,如何推動消費“上臺階”式增長?
作者 滕泰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十五五”期間,有必要推動消費有一個“上臺階”式的增長。當前,我國對消費的重視程度已顯著提升。2024年,國家推出1500億元“以舊換新”補貼,今年進一步擴大至3000億元,并將提振消費列為首要經濟任務。在政策共識已經形成的背景下,“十五五”期間應著力推動消費實現跨越式增長。
考慮到國際環境變化、房地產與民間投資增速放緩等因素,如果消費增速長期低于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總需求不足的局面將難以扭轉。因此,“十五五”期間消費增速需提升至5%至6%以上。從GDP占比來看,2024年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例為56.6%,在2030年應提升到60%以上,居民消費占比應從約40%提升至45%甚至50%,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上臺階”。
近年來,尤其是去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對消費復蘇起到積極作用。但從學術視角看,這些變化多為線性、邊際上的微調,消費增速及其GDP占比并未實現根本性突破。如何將當前的小幅改善轉變為“上臺階”式增長?以下五方面舉措至關重要。
第一,要重視國有資產的潛力。我國國有資本權益規模超過百萬億元,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優勢資源。若能有效利用,可顯著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新加坡模式值得借鑒:其三家國有公司——GIC、淡馬錫和金融局——每年將盈利的50%用于分紅,2018年貢獻了財政收入的18%。我國龐大的國有資產規模,理應對財政和社保體系作出更大貢獻。
第二,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作用。我國已通過國有股權流通、劃轉社保等改革,為國有資本服務民生奠定了基礎。在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中,為獲得股份流通權,國有股股東通過向流通股股東送股等方式,讓渡了巨大的利益;2017年《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落地,截至2020年末已劃轉1.68萬億元國有資本。當前,若進一步擴大劃轉比例10%—20%,可將農民居民月養老金從220元提升至500—1000元。隨著資本市場總市值從100多萬億元向2030年的至少200萬億元增長,國有股權價值也將水漲船高。此外,資本市場長期向好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應讓14億人共同分享資本市場發展的紅利。
第三點,要發揮好消費補貼的作用。去年1500億元和今年3000億元的“以舊換新”補貼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對于50萬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接近140萬億元的GDP而言,影響相對有限。如果消費補貼規模能提升至萬億元級別,就能產生顯著拉動作用。財政預算應真正體現“提振消費優先”的原則,將資金轉向消費領域。
此外,補貼方式也可以改進。可從指定商品(如家電、汽車)轉向針對人的收入補貼,尤其是面向6億中低收入群體發放通用消費券。邊際消費傾向最高的正是這些群體,他們可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消費方向,而非受限于指定品類。
第四,要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在企業盈利承壓的情況下,亟需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調節。建議將M1(狹義貨幣)增速提升至10%以上,以活躍資本市場、刺激消費和投資。
目前一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仍為3%,有較大下調空間。例如,80萬億元的居民信貸,利率降低1個百分點的話,就減少8000億元的融資成本;160多萬億元的非金融企業信貸,利率降1個百分點,就少支付1.6萬億元的利息成本;100多萬億元的中央和地方負債,利率降1個百分點,財政少付1萬億元利息。降低LPR可有效釋放消費和投資潛力。
第五,激發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能力。筆者于2012年提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核心觀點是:只有處于擴張階段的新供給才能創造顯著新需求,而成熟或老化階段的供給創造需求能力遞減。以蘋果手機為例,它從零開始創造了智能手機需求;而智能手機又衍生出網約車、社交媒體等新業態。當前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正涌現大量新供給,政策應聚焦于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新供給激發消費增量。
需要強調的是,任何促消費政策都需遵循經濟學規律。根據修訂后的消費函數,短期消費取決于收入、利率、稅收,長期消費則受新供給影響。若這些核心變量不變,局部促消費活動僅能實現消費結構再分配,無法提升總量。只有從根本上提升居民收入、降低資金成本、優化稅制、擴大新供給,才能實現消費的“上臺階”式增長。(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