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發行頭部效應愈加明顯 多家中小公募“顆粒無收”
證券時報記者 王明弘
今年以來,公募新發基金市場呈現出整體回暖的態勢,新成立基金數量已突破千只大關。然而,在這繁榮的景象背后,基金發行市場的頭部效應愈發明顯,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正在不斷加劇,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面臨著僅發行少量基金甚至一基未發的困境。
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為統計標準,截至2025年11月2日,頭部基金公司在今年的發行大戰中展現出強大的品牌和渠道優勢。其中,華夏基金一馬當先,年內已成立新基金高達86只,發行規模約428.79億元,無論在數量還是規模上都位居行業前列。富國基金和鵬華基金緊隨其后,新發基金數量分別為66只和63只。
根據晨星Direct數據,截至10月30日,2025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中,接近50%的基金為指數基金,16%為偏股混合基金,12%為指數增強基金。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代景霞分析,今年基金公司發力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指數基金(包括股票指數基金和債券指數基金)、指數增強以及一些有特色的主題基金,如科技、創新藥、高端制造等。
在發行規模上,南方基金表現亮眼,雖然發行數量(53只)并非最多,但其募集資金總額突破了500億元大關,達到508.48億元,凸顯了其強大的資金吸納能力。富國基金和匯添富基金的發行規模也分別達到393.39億元和307.49億元。鵬華基金、平安基金等公司也憑借超過200億元的發行規模穩居前列。
這表明,在市場信心逐步恢復的背景下,投資者更傾向于將資金托付給歷史業績悠久、綜合實力雄厚的大型基金公司。
與頭部公司的風生水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中小型基金公司在發行市場上步履維艱,行業分化加劇。數據顯示,有超過50家基金公司年內新發基金數量不足10只。有35家公司僅發行了1只至4只產品,總發行規模普遍在10億元以下,甚至有的公司發行規模不足1億元,如施羅德基金、華潤元大基金等基金公司今年僅成立了1只產品。
此外,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華宸未來基金、新沃基金、前海聯合基金、長安基金、瑞達基金、九泰基金、淳厚基金、江信基金等多家中小基金公司尚未成立1只基金。
“當前的發行市場,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產品競爭,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華南某大型公募人士對記者表示,“頭部公司可以憑借強大的持續營銷能力和產品線布局,輕松實現多只產品發行,而中小公司可能需要傾盡全力才能推出一只產品,且募集結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代景霞同樣認為,頭部公募長期積累的品牌知名度和廣泛的銷售渠道,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明顯優勢。投資者更傾向于選擇知名品牌的基金公司,認為其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更為可靠。同時,銀行、券商等渠道也更愿意優先推薦頭部公司的產品,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分化。另外,頭部公司通常擁有更強大的投研團隊和資源,能夠更好地把握市場趨勢和投資機會,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
“例如,今年發行的股票型基金中,指數型基金尤其是行業主題ETF受到青睞,而這些產品的發行需要較強的投研和產品設計能力。相比之下,中小基金公司綜合投研能力相對薄弱,產品創新乏力,難以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代景霞表示。
代景霞認為,新基金發行市場的分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行業洗牌,使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但中小基金公司也可通過差異化競爭等方式尋求發展機會,盡管面臨諸多挑戰,部分中小公募憑借對細分賽道的布局,在頭部主導的市場中實現了差異化生存。例如,永贏基金布局了衛星通信、醫療、通用航空、央企紅利等細分主題產品,華寶基金布局了創新藥、農牧漁、人工智能等細分賽道,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因此,中小基金公司若能聚焦利基市場,構建差異化競爭力,仍有可能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