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4日電 題:黃金稅改之下,金條、金飾或走向價格“分水嶺”
作者 萬喆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黃金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明確黃金有關稅收政策。政策打破了以往增值稅“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根據黃金用途實施差異化稅收政策。這一變革正在黃金市場激起層層漣漪。
從粗放到精細的稅制變革
新政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在于建立了以用途為導向的稅收分類體系。投資性黃金在交易所內交易繼續享受增值稅免征或即征即退優惠,而非投資性黃金則按照現行規定繳納增值稅,且無法通過交易所渠道獲得稅收優惠。
這一設計的政策意圖深遠而明晰。從規范市場和完善稅制的角度看,通過精細劃分稅收標準,能夠有效堵塞稅收漏洞,確保財政收入。新政要求交易所對實物交割出庫的黃金用途進行嚴格審核,正是為了防止企業通過虛假申報套取稅收優惠。同時,政策通過對投資性黃金的稅收傾斜,鼓勵長期持有實物黃金,抑制高頻交易和短期套利行為。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改革有助于提升我國黃金市場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強化交易所的稅收優勢,吸引更多黃金交易向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集中,推動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準價格形成,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市場格局:交易所時代的來臨
新政對國內黃金市場格局的影響可謂深遠,正在重塑整個黃金市場的生態結構。
交易集中度將加速向交易所傾斜。機構投資者包括銀行、金商等將更傾向于通過交易所進行大額黃金交易,以規避增值稅成本。交易所會員單位通過場內交易可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便于下游企業抵扣進項稅額,這一優勢是非交易所渠道無法比擬的。
零售端需求也將出現明顯分化。普通投資者可能更多通過銀行代理的交易所產品,如黃金ETF等間接參與投資,直接購買實物金條的需求可能減少。由于非交易所渠道的零售價格中已包含增值稅,其成本競爭力明顯下降。
與此同時,非交易所渠道面臨收縮與轉型的壓力。金店和銀行柜臺銷售的投資性金條因稅負較高而價格競爭力下降,迫使其轉向提供定制化服務,或與交易所合作開展“線下體驗+線上交易”的創新模式。部分金店已開始引導消費者通過交易所平臺購買黃金,再到線下提取實物。
這一變革還將加速產業鏈整合。小型黃金加工企業可能難以承擔相關成本而退出市場,行業集中度將會提升。大型企業則傾向于設立交易所會員單位,將生產銷售環節納入稅收優惠體系。
如何影響黃金價格?
從價格角度看,投資金條和黃金飾品的價差或將擴大。交易所交易的投資性黃金免征增值稅,價格將更貼近國際金價;而黃金飾品零售價格中包含增值稅、消費稅及加工環節稅負,這些難以轉嫁的稅負將拉大終端售價與投資性金條的價差。
對于金價走勢,短期內新政實施可能導致部分投資者集中拋售非交易所渠道的黃金,造成供應增加、價格承壓。但中長期看,黃金作為全球定價資產,其走勢仍將由通脹預期、美元匯率、地緣政治沖突等基本面因素主導,稅收政策的影響將逐漸被市場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交易所交易集中化,國內金價定價權有望提升,人民幣黃金價格的國際影響力將增強,甚至可能形成“中國溢價”。
投資者偏好也將隨之分化。機構投資者將轉向場內交易以降低稅收成本;個人投資者則可能通過黃金ETF、積存金等低門檻產品多元化配置。實物黃金需求將更集中于消費場景,而長期持有偏好可能增強——投資性黃金的稅收優惠降低了長期投資者的退出成本,更多人可能將資金鎖定于實物黃金儲備。
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應根據自身需求合理配置資產,關注價格波動,同時警惕短期風險。在這個黃金市場變革的時代,唯有把握政策脈絡、洞察市場趨勢的投資者,才能在變革中抓住機遇,行穩致遠。(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