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4日電 題:千億市場再擴容,養老理財將重塑資管行業格局
作者 薛洪言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
我國養老理財產品試點進入全國推廣的新階段。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近日發布《關于促進養老理財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將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地區擴大至全國,試點期限三年。試點機構擴大至符合開業滿三年、經營管理審慎等條件的理財公司。
理財市場規模有望迎來顯著增長
此次擴圍最主要的驅動因素源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現有養老保障體系的結構性矛盾。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3.1億,占總人口比例達22%,而養老金三支柱中第一支柱依賴財政補貼、第二支柱覆蓋率較低,第三支柱處于起步階段,難以滿足居民多元化養老需求。政策層面擴大試點范圍至全國,既是對《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具體落實,也旨在通過市場化方式激活個人養老儲備意識,引導長期資金進入養老產業。同時,前期試點的良好表現為擴圍奠定基礎,試點理財公司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運作平穩,存續規模超千億元,驗證了市場對穩健型養老金融產品的接受度。
筆者認為,試點擴圍后,養老理財市場規模有望迎來顯著增長。對資管行業而言,這一擴容既是增量市場機遇,也是轉型契機:一方面,養老理財的長期資金屬性有助于資管機構擺脫短期業績考核壓力,培育跨周期投資能力;另一方面,政策鼓勵發行10年期以上產品及探索“養老理財賬戶+顧問服務”模式,推動行業從單一產品銷售向綜合養老財富管理轉型。此外,養老資金對安全性的高要求,將倒逼資管機構提升大類資產配置和風險管控水平,促進資管行業整體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更多機構的加入也將推動養老理財市場形成分層競爭、差異化發展的格局。目前,除原有試點機構外,符合條件的理財公司正積極申請資質,預計市場將呈現國有大行主導規模、股份制銀行側重創新、城商行深耕區域、合資機構引入國際經驗的競爭態勢。其中,銀行理財公司具備三大核心優勢:一是渠道與客戶基礎,依托母行網點網絡觸達下沉市場;二是固收投資能力,銀行在高評級信用債、非標資產獲取上具備天然優勢;三是風險管控經驗,繼承商業銀行審慎經營理念,通過收益平滑基金、專項風險準備金等機制控制回撤。但挑戰同樣存在,包括產品同質化嚴重、長期權益投資能力不足,以及如何平衡普惠性與盈利性——當前養老理財管理費率較普通產品低,這對機構盈利模式構成考驗。
如何保障養老理財穩健運行?
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養老理財的最大特點在于養老屬性與金融屬性的深度綁定。具體表現為三方面:一是長期性,產品期限普遍5年以上,部分試點機構已發行10年期產品;二是穩健性,采用固收打底、適度權益增強策略,固收類資產占比超70%,風險等級以R2為主;三是普惠性,起購金額低至1元,管理費率低,并支持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形下的提前贖回。
為確保養老理財產品穩健運作并實現長期保值增值,理財公司需構建覆蓋資產、機制、考核及資本約束的多層次風控體系。在資產配置端,優先投向利率債、高評級信用債等低波動固收資產,并適度參與養老產業領域的優質非標項目,以夯實底層資產安全。在機制設計上,通過設立收益平滑基金動態平衡產品凈值波動,同時計提風險準備金,增強產品風險抵御能力。在內部管理層面,建立以投資者長期收益為核心的考核體系,引導投資經理著眼長遠,避免短期波動干擾。此外,監管機構亦應從源頭把控風險,要求試點機構養老理財規模與其凈資本水平嚴格掛鉤,有效約束業務風險擴張。這一系統化風控框架將共同保障養老理財產品的穩健運行與持續發展。
個人應如何投資養老理財產品?
在構建與個人養老規劃相匹配的投資組合時,投資者應重點關注養老理財產品的五大核心特征,以實現長期、穩健的資產增值。
第一,需評估產品的風險收益匹配度,結合自身年齡階段與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與之適應的產品類型。
第二,重視投資期限的適配性,確保產品持有期與預期退休時間相銜接,避免期限錯配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第三,應考察發行機構的專業能力,優先選擇投研團隊成熟、歷史業績優良、運營穩健的理財公司。
第四,應仔細分析產品的費用結構,除管理費外,也需關注申購費、贖回費等潛在成本對長期收益的累積影響。
第五,應了解產品的流動性安排,特別是特殊情況下可申請的應急贖回條款,以防范可能的資金急需。
此外,投資者還可通過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備案信息,核實養老理財字樣的官方認證,避免混淆普通理財產品。
總體而言,養老理財試點的全國擴圍是我國養老金體系改革的重要一步,隨著政策細則落地和市場不斷創新,養老理財有望在保障居民退休生活和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