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反內卷潮涌 基層最后一公里待破
當“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成為政策明確導向,銀行業正迎來一場從競爭邏輯到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2025年以來,多地銀行業協會與銀行機構密集出招,從行業自律到機構實踐,“反內耗、提效能”的共識逐步凝聚。
然而,政策暖意與基層現實仍存在溫差,年終考核季,存款沖刺、指標互換等現象依舊暗流涌動,盡管部分銀行已通過專業培訓替代粗放營銷、技術賦能減輕中后臺負擔,但“最后一公里”的執行梗阻仍待打通。破解困局需多維發力,正如分析人士所言,需構建“監管引領—行業協同—機構轉型”的三維治理框架,通過制度創新打破路徑依賴,推動競爭邏輯從“規模比拼”轉向“價值創造”。
行業協會銀行齊“出手”
反“內卷式”惡性競爭成為年內經濟、產業領域熱詞。金融行業亦在密集響應,對價格戰、“唯規模論”說不。今年以來,多地金融監管局、銀行業協會先后發聲,密集釋放規范信號,呼吁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摒棄盲目擴張、低價廝殺的“內卷式”競爭,轉向規范發展、穩健運行的良性軌道。
11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為通過行業自律終結惡性競爭,百色銀行業協會近期推動轄內27家會員單位共同簽署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分期貸款及與中介機構合作三份專項自律公約。本次公約直指行業內“價格戰”盛行、創新不足等核心痛點,明確禁止惡性低價競爭行為,引導銀行機構從同質化的“紅海”搏殺轉向差異化、價值化的“藍海”開拓。公約強調,銀行應將資源聚焦于產品創新、服務提升和風險管控,實現與實體經濟的共贏發展。
為防止公約流于形式,百色銀行業協會建立了監督保障機制,要求各銀行將公約內容細化至內部制度與考核中,并明確責任主體。對于違反公約的機構,將采取從約談、通報到提請監管介入的階梯式懲戒措施。
不止百色,其他地區也在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反內卷”路徑,慶陽市銀行業協會近日印發的《慶陽市銀行業反“內卷式”競爭 促進高質量發展倡議書》中提到,堅持可持續發展經營理念,堅決抵制“內卷式”競爭;合理確定存貸款價格水平,堅決不打“價格戰”;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堅決摒棄“唯規模”“唯市場份額”考核導向;強化行業自律,共建合作機制;厚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凝聚高質量發展合力。
除了行業協會的集體行動,部分銀行機構也亮出具體舉措,為破除“內卷式”競爭積弊,德清湖商村鎮銀行近期提出了:堅持合規經營,嚴守競爭規則;堅持穩健發展,摒棄規模冒進;堅持科學考核,優化員工管理;堅持合理定價,防止低價內卷;堅持陽光合作,杜絕不當返利等十項承諾。而更早之前,工商銀行召開的2025年黨建暨年中經營管理工作會議,要求落實落細穩經濟各項存量和增量政策,堅持產品客戶對位,帶頭整治“內卷式”競爭。廣發銀行2025年上半年經營管理工作會議也強調,抵制“內卷式”競爭,堅持長期主義經營理念。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分支機構等也均提到了加強“反內卷”方面的重點工作。
基層最后一公里梗阻待打通
因“內卷式”競爭引發的突擊沖量、同質化競爭,在季末、年末表現最甚。在年終業績考核的壓力下,每年四季度,銀行業仿佛進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存款沖刺、保險破零、理財銷售、客戶拉新,指標層層加碼,加班成為常態,營銷變成“電話轟炸”。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2025年四季度盡管整體壓力未減,但在行業普遍“反內卷”的口號之下,在部分機構和業務條線中,已涌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實踐,為高壓環境注入了一絲理性與溫度。
在前臺營銷端,專業能力正逐步取代粗放推銷。一位國有大行前臺營銷員工介紹稱,過去常常被要求“見人就推產品”,缺乏針對性,客戶反感、員工焦慮。但如今,分行不僅提供了系統性的專業培訓,還配套了清晰的產品支持體系和階梯式績效機制,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營銷效率,也讓客戶更愿意接受建議,甚至主動咨詢后續服務。
中后臺的技術賦能也在悄然減輕員工負擔,另一位身處風控崗位的銀行人士指出,“自從總行升級風控系統后,系統已能自動抓取并整合數據,省了不少查數據的時間,雖仍需人工補充,但已邁出數字化減負的第一步”。
部分銀行已在戰略層面嘗試遏制惡性競爭,有地方城商行人士透露,其所在總行已明確提出“倡導反內卷”的導向,并開始約束分支機構參與過度禮品戰或變相高息競爭。通過規范營銷行為,銀行希望引導員工聚焦服務質量和客戶長期價值,而非短期數字游戲。
雖然多家銀行開始從制度上糾偏,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基層執行層面仍存在諸多待解難題。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社交平臺上,銀行員工之間互換指標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近年來,息差持續收窄、同業競爭白熱化,銀行普遍將零售業務作為增長突破口,隨之而來的是對一線員工KPI的層層加碼,存款、理財、保險、信用卡、養老金賬戶、消費貸測額,各類任務不僅種類繁多,且往往與個人績效、晉升甚至崗位穩定性直接掛鉤。在此背景下,許多缺乏客戶資源的新員工或身處非核心區域的基層人員,難以獨立完成任務,于是,“指標互換”逐漸演變為一種行業潛規則,不同網點的員工,通過社交平臺私下聯絡,互相引導客戶掃碼測額、開戶或購買低門檻產品,以完成一個算一個為目標。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指出,銀行業內卷的本質也是存量市場競爭下的系統性失靈。銀行業務結構高度同質化,當所有機構都聚焦同一賽道,必然陷入低水平重復競爭,而考核機制的“唯規模論”進一步固化了這種傾向,利潤增長、市場份額等短期指標權重過高,甚至與高管晉升、員工薪酬直接掛鉤,導致經營行為扭曲,表現為:基層網點為完成時點考核,不得不采取“沖規模”“壘大戶”等短期行為,形成“指標綁架經營”的畸形生態;管理層為追求經營成效,將資源過度集中于易出業績的領域,忽視長期風險防控。
從資金中介轉向服務中介
在業內看來,真正的“反內卷”,不是降低目標,而是改變達成目標的方式,形成更為良性的業務發展模式和行業競爭格局。
在采訪過程中,多位員工普遍建議,應降低“時點存款”等短期指標的權重,轉而提高“日均AUM(客戶管理資產規模)”“客戶留存率”“滿意度”等更能反映長期經營質量的考核占比;同時,允許合理試錯,不因單月未達標就扣罰績效,并提供系統性職業發展支持,真正打通員工成長通道。
薛洪言認為,破解銀行業“內卷”困局,需構建“監管引領—行業協同—機構轉型”的三維治理框架,通過制度創新打破路徑依賴,推動競爭邏輯從“規模比拼”轉向“價值創造”。這一過程既需要監管部門以剛性約束劃定競爭紅線,也依賴行業協會搭建自律平臺,更要求銀行機構從戰略層面重構發展邏輯,形成“雙向奔赴”的改革合力。
在此宏觀框架下,不同類型的銀行還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薛洪言進一步表示,大型銀行需擺脫“唯規模論”,依托資本、科技優勢向“綜合金融服務商”轉型,通過大數據、AI優化風控模型降低運營成本,發力財富管理、投行服務等中間業務;中型銀行需聚焦“特色化經營”,深耕區域經濟或特定賽道,如供應鏈金融、科創金融,打造行業金融專家品牌;小型銀行則需堅守“本地銀行”定位,依托地緣人緣優勢服務小微、“三農”客戶,并借助外部科技平臺力量持續提升數字化能力。
無論銀行規模大小,轉型的核心都離不開角色的根本轉變。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面對變化的環境,銀行需要從根本上從“資金中介”向“服務中介”轉型。要鞏固核心優勢,充分發揮銀行在客戶基礎、資金渠道和風控經驗上的固有優勢;加快業務轉向,從主要依賴存貸款等傳統業務轉向財富管理業務、供應鏈金融、數字金融等新型業務模式和業務生態,通過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來彌補息差縮窄等挑戰;要構建開放生態,不再局限于自身網點與App,而是積極融入更廣闊的生產生活場景,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金融節點;要培育專業人才,無論是財富管理、產業金融還是數字金融,都需要既懂金融又懂產業和科技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