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科技助力九寨溝震后生態修復 打造自然遺產地可持續發展樣板
深秋初冬時節,位于中國四川的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層林盡染、水色斑斕,吸引中外游客紛至沓來,觀賞被譽為“打翻調色板”的勝境美景。
從8年前發生7級強烈地震后的滿目瘡痍,到如今的生態修復保育狀況良好、漸入佳境,在九寨溝打造世界自然遺產地可持續發展樣板的進程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的空天科技助力功不可沒。
11月7日至13日,中國科學院空天院研究員、HIST副主任付碧宏率領空天科技團隊,與九寨溝世界遺產管理局聯合開展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和野外實地科考活動。
本次活動投入多套多旋翼無人機和多類型載荷,圍繞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植被生態景觀變化、滑坡與崩塌地質災害治理成效及基礎設施韌性能力建設等方面,在遺產地多區域實施多機協作飛行外業數據采集,開展無人機遙感綜合監測和衛星遙感解析結果的野外驗證,并對九寨溝世界遺產管理局相關部門人員開展技術培訓。
中國科學院空天院時丕龍副研究員提醒,雖然科技助力九寨溝震后生態恢復成效顯著,但受地震影響較大的遺產點及關鍵區段的高陡邊坡帶仍有繼續發生崩滑、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潛在風險,后續仍需持續開展災害工程治理和長期的生態環境自然恢復及保護保育。
付碧宏研究員建議九寨溝世界遺產管理局對景觀變化敏感的遺產點及周邊區域實施“自然輪休保育”,并呼吁在全國示范推廣,“就像給它們放個假”,讓遺產地的關鍵自然生態系統得以“休養生息”。
他還強調,在全球范圍內,九寨溝等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景觀演變是自然動態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長期交織作用的結果,科學開展遺產保護不僅要關注地貌與生態景觀的物理修復,更需建立“自然-人文”多維度的綜合評估體系,精準識別和評估人類活動的合理邊界,避免對自然恢復進程造成擾動。(記者 孫自法 制作 侯詩蕊 視頻來源 中國科學院空天院提供)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