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1日電 (龔宸芫)“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是汽車公司的巨大機遇。在可應用場景里,車企每年投入10億到20億元就可布局人形機器人(項目)。”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接受中新經緯等媒體采訪時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來源:受訪者供圖
場景應用是車企差異化優勢
“具身智能”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今年兩會熱詞。當這一前沿技術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將碰撞出怎樣的創新圖景?
何小鵬指出,隨著AI汽車深入發展,通用人形機器人成為汽車產業與機器人產業的交叉融合點,主要體現在五大融合緯度:供應鏈、技術、場景、渠道以及品牌。
“以一家類似小鵬汽車、具備全棧自研能力的車企為例,從AI軟件的操作系統、交互算法,到硬件端的電子電氣架構、域控制器、芯片,再到動力系統的三電技術研發,這些技術儲備與機器人研發的技術棧重合度達到70%。”何小鵬說。
針對當前人形機器人主要局限于工業場景的應用現狀,何小鵬強調:“場景落地挑戰反而是車企的巨大機遇。汽車企業擁有上萬個制造工藝節點、上千家銷售服務網絡,這些現成的工業場景和商業場景為機器人技術驗證提供了天然試驗場。”
從投入產出比來看,他算了一筆經濟賬:“車企依托現有場景資源,每年投入10億到20億元即可開展人形機器人(項目),這與需要全面開拓場景的創業公司相比,(操作)相對比較容易。”
小鵬汽車目前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何進展?
對此,何小鵬坦言:“我們做了5年。這中間改過幾次邏輯,目前正在不停地試錯。我希望今年年內會有一些突破,明年年內努力把量產做得更成功。”
在2024年11 月舉行的小鵬 AI 科技日活動上,小鵬AI機器人Iron正式亮相。小鵬Iron采用仿人結構設計,身高178cm,體重70kg,擁有62個主動自由度。目前,Iron已在小鵬汽車廣州工廠投入實訓。
“小鵬汽車具身智能的世界模型還沒有完全跑通,現在只跑通腳,還沒有跑通手。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中有70%在于手,所以跑通手非常重要。”何小鵬表示,團隊正在嘗試將自動駕駛的技術模型框架移植至機器人領域,“如同摸著石頭過河,目前還不確定是否能完全實現。”
對于未來形態演變,他預測:“隨著汽車智能化技術增強,將來機器人造型或許會突破現有形態,不像車,也許更多會像Transformer(架構)、家或者其他Style進化,但那是10年后的事。”
數據門檻遠高于汽車
盡管人形機器人與AI汽車在技術棧上有70%相似度,但何小鵬強調,人形機器人的數據門檻遠高于汽車。“兩者都面臨數據來源的挑戰,汽車通過駕駛員日常行駛能自然產生海量數據,但人形機器人內部并沒有人。”
公開資料顯示,在主流車企端,大模型用海量駕駛數據進行訓練,替代了低效人工編碼,使得智能駕駛體驗更加貼近人類駕駛習慣。
他特別指出行業痛點:“有行業的朋友說,機器人銷售量從500漲到5000,數據量得到提升。但這些數據積累屬于AI 1.0階段,側重可維修性、可OTA升級,不是真正AI 2.0所需的大模型訓練數據層級。”
在他看來,只有真正像大模型的數據才有價值,將來類似DeepSeek的大模型是在數字世界,小鵬汽車等更多公司的信息模型在真實世界。“這是兩種大模型,也是未來人形機器人的一個變化。”
除了數據帶來的高門檻,在硬件研發層面,何小鵬揭示了更深層技術挑戰。他認為機器人很復雜,遠遠超過汽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
“我們正在研發具備皮膚感知系統的人形機器人,有溫感、有壓感,甚至痛感反饋。網上發布的機器人小視頻,有人會踢它測試平衡度,如果機器人很聰明,就會說‘我好痛’。當然現在還不可能做到,未來一定可以實現。”何小鵬說。
在他看來,上述問題需要多學科深度研究,而汽車和其他領域并未涉及這些復雜技術。以手部為例,他表示難點包括如何設計關節、確保可維修性、保障安全性、降低成本以及實現力量和靈活性的平衡。
他進一步分析:“今天你看到的人形機器人,普遍存在行走穩定性問題,根源在于仿生結構設計。中國大部分人形機器人在設計上不是直膝蓋,走的路是小碎步,如果想把它膝蓋做直、步子做大,會發現全套Infra(基礎設施)都要改。”
也正是如此,他認為在開發通用機器人道路上,有諸多難題待解,加入(賽道)的汽車公司需全力以赴。
基于人形機器人研發的復雜技術矩陣,何小鵬稱:“小鵬汽車已經為此投入5年,或許還要投入20年,再花500億元,甚至是投入數千億元,才有機會做好。”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小鵬汽車,廣汽集團、小米汽車、比亞迪、奇瑞等車企也加入了人形機器人賽道。
“我也期待中國有更多公司進入科技領域,最重要的是有規劃,有落地,把它真正做好。期待更多中國公司更長線布局,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商品,不要趕時髦。”何小鵬說。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龔宸芫:gongchenyua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