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日”前夕大集合產品批量更換管理人!中信、中信建投、廣發陸續“官宣” 券商資管公募化轉型陷入僵局?
臨近合同截止日,券商資管紛紛為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變更管理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包括廣發資管、中信建投證券、華安資管、東海證券、中信證券資管、光大資管在內,至少已有6家券商(資管)提交了公募基金變更注冊申請,并獲監管受理,涉及近50只參公大集合產品。
此外,5月14日,中信證券資管一次性發布了17只參公大集合產品召開份額持有人大會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本次持有人大會即為了審議變更管理人相關事項。此前,中信證券資管申請將這17只產品的管理人變更為華夏基金,已獲得監管受理。
“變更管理人符合監管要求,能夠避免產品清盤,由公募基金管理上述產品也能提升產品的競爭力!迸排啪W財富理財師曾衡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事實上,變更參公大集合產品管理人的背后,券商資管的業務布局也呈現一些新變化。
記者注意到,雖然存在不確定性,但大型券商依舊在推進公募“牌照”的布局,其更傾向于走公私募業務并舉的發展路徑;而部分中小券商的資管業務則呈現側重特色化產品線、發揮內部協同作用等特點。
近50只參公產品擬“改名換姓”
對于目前還未獲得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券商而言,為參公大集合產品變更管理人是避免其“清盤”的最佳選擇。而目前選擇這種變更方式的,又多為原本就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的券商。
5月6日—5月9日,廣發資管先后提交了5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變更注冊申請,并獲得監管受理。
待變更完成后,這5只產品將由廣發基金管理,產品名稱會變為:廣發乾元價值增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廣發消費智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廣發昭利中短債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廣發平衡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廣發乾利一年持有期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
同時,今年2月、3月,廣發資管先后提交了1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變更注冊申請,同樣變更為由廣發基金管理。
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券商擬變更旗下大集合產品的管理人。
5月9日,中信建投證券旗下4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變更注冊申請獲監管受理;4月30日,華安資管旗下2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變更注冊申請獲受理;4月8日,東海證券旗下1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的變更注冊申請獲受理。
較早之前,今年1月,中信證券陸續為旗下19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申請變更管理人并變更注冊名稱,計劃轉由華夏基金管理;1月—2月,光大資管先后提交了13只參公大集合產品的注冊變更申請材料,這些產品將轉由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
不難發現,上述參公大集合產品的“接盤方”均為相關券商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在曾衡偉看來,券商之所以將參公大集合產品轉由控股基金公司管理,主要出于3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監管與合規需求。依據監管規定,大集合產品公募化改造后,若券商或其資管子公司無公募基金牌照,產品到期后需清盤、延期或變更管理人。因此,將產品變更至控股基金公司管理是符合監管要求且能延續產品運作的合理之選。
第二,資源與專業互補。在公募基金產品的管理上,控股基金公司經驗豐富、運營體系完善,券商將參公大集合產品轉交前者管理,可借助其投研、風控、運營等專業優勢,提升管理效率與市場競爭力。
第三,業務戰略調整。部分券商資管未來可能會聚焦私募等高附加值領域,與公募基金形成差異化競爭。轉移參公大集合產品至控股基金公司,有助于券商資管優化資源配置,集中精力發展優勢業務。
另一方面,曾衡偉認為,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等大型券商的操作具有示范意義,通過為參公大集合產品變更管理人展示了其利用股東資源整合業務的優勢,為其他券商提供借鑒。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上述中信證券資管的變更事項已有最新進展。
5月13日、14日,中信證券資管分別就17只參公大集合產品變更管理人一事發布了份額持有人大會的第一次提示性公告、第二次提示性公告。但這些變更事項仍存在不確定性。
中信證券資管稱,《資產管理合同》有效期限內管理人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復的公募基金管理人資格或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資產管理合同》可以繼續延長期限,即使本次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仍有權不進行上述變更管理人和變更注冊事項。
公募化轉型如何破局?
事實上,為合同即將到期的參公大集合變更管理人,正是當前券商資管公募化轉型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
客觀而言,在公募基金市場上,參公大集合產品很難憑借業績表現脫穎而出,加之近年來公募“牌照”審批趨緩,使得不少原本計劃布局公募業務的券商資管難以突圍。
據Wind統計,截至5月15日,在主動權益類參公產品中,中金進取回報A、東海證券海睿健行B、東吳裕盈一年持有期B最近一年的回報率分別為43.80%、21.81%、20.05%,排名行業前三。
而在所有主動權益類公募產品近一年業績排行中,上述3只產品的排名分別為第157、第827和第981,與績優公募基金有著不小的差距。
業績不夠出眾的情況下,參公大集合產品的管理規模普遍較小。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管理規模不足1億元的參公大集合產品,占比接近四分之一;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產品,占比超過六成。
其中,規模不足1億元的以主動權益類參公產品為主。
曾衡偉指出,參公大集合產品與公募基金的投資策略差異較大,前者的投資相對均衡,而部分公募基金的高收益源于集中投資高增長板塊。
此外,投研“根基”不同也是導致兩者業績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曾衡偉提到,券商資管在投研資源投入和人才儲備上不足。同時,公募基金品牌和渠道優勢明顯,而參公大集合產品在這方面比較薄弱,限制了資金募集和規模擴張,進而影響收益。
基于以上種種因素,當下,券商資管是否會調整“公募業務布局路線”?券商資管整體發展策略又有何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大中型券商資管2025年的業務布局主要呈現三大趨勢:
第一,繼續申請公募牌照或設立資管子公司;同步推進公私募業務。
在2024年年報中,中信證券透露,2025年,中信證券資管將持續推進公募牌照申請;中信建投證券提到,要穩步推進資管子公司設立,打造一流券商資管品牌。
招商證券指出,2025年,招證資管將致力于打造有券商特色、公私募并舉發展的穩健型券商資管機構,持續加強專業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券商資管在資產創設、產品定制、客戶渠道等方面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第二,持續完善產品線,加強投研團隊建設。
中信證券表示,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將進一步加強投研團隊建設,持續提升投資管理能力。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資產管理服務,完善客群多元化、專業化經營。加強產品規劃布局和場景化設計,打造風險收益特征清晰、穩定的產品系列。
中信建投證券稱,2025年,公司將以打造全能型資管機構為目標,聚焦市場和客戶需求,進一步完善豐富產品線,推動多元化產品布局;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加強深度研究和策略儲備,多舉措提升投資業績表現。
第三,加大國際業務布局。
例如,中信建投證券表示,2025年,將繼續構建多資產類別的全譜系資管產品線,進一步開發多樣性的投資策略,優化跨境服務流程,強化全球資產配置能力。
華泰證券表示,2025年,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將繼續立足集團全業務鏈體系 ,全鏈路打通境內外渠道,積極推動業務 國際化拓展;以跨境業務尋求增量。
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