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科技板”加速推進 投資機構緊盯布局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 孫翔峰
近期,債市“科技板”政策落地,市場各方機構積極參與,整個市場呈現銜枚疾進之勢。
多家機構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伴隨科創債升級擴容和配套支持機制不斷完善,科創債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快速增長,科創債市場的發行人結構、期限結構、品種結構等將進一步優化。市場深度將進一步走深,市場韌性將不斷增強,有利于不斷培育一二級聯動、投融資協同的良好科創債市場生態。
債市“科技板”的建設,也給機構投資者帶來大量機會。第一創業證券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債券“科技板”啟航,政策紅利將驅動科創債市場供給擴容,產品創新將提升收益空間,二級市場流動性將進一步提高,市場深度和韌性有望不斷增強,科創債品種在“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三個維度上將實現更好的平衡,投融資協同進一步提升,這些都是科創債市場發展給投資端帶來的機遇。
政策夯實債市“科技板”基礎
5月7日,央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債市“科技板”建設的政策。其中,創新信用評級體系和完善風險分散分擔機制等政策,均以創新制度機制供給更好地適配科技企業融資需求,破解科創融資難點和痛點。
第一創業證券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創新信用評級體系能夠堅持從實際出發,打破傳統信用評級范式帶來的融資門檻和枷鎖。通過創新信用評級體系,為科技型企業發行人和科創債搭建更適配、更科學的評級模型,從而更準確評估科技企業的技術價值和商業化潛力,實現評級范式躍遷,為科創債更好地實現風險定價奠定基礎,提升投資者對科創債的認可度和接受度。
上述完善風險分散分擔機制,錨定科創債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發行人的融資難點痛點。一方面,根據自身風險定價能力和管理水平,通過開展信用保護工具、信用風險緩釋憑證、信用違約互換合約等創新手段,緩釋和降低科創債相關主體信用風險、科創業務風險,更好地管理期限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通過推動專業信用增進機構、擔保機構的擔保增信等方式,以及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托自身財力設立風險補償基金或者出臺其他優惠支持政策措施,實現風險分擔,從而有力支持科技創新債券尤其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行人科創債發行和投資交易。
“過往不管是外部評級機構還是投資機構內部投研體系,更多關注研究對象的規模問題。特別是資產規模等指標權重較高,科創債發行主體除傳統金融機構外,有更多‘小而美’的科創類企業,這類企業本身規模不大,但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去研究產業未來和企業發展路徑,研究方向逐步從規模轉向質量。”國金資管固定收益投資團隊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該團隊認為,對于完善風險分散分擔機制,則需更多引入新的增信工具和手段。一方面,在增信產品的供給和流動性設計上也有所突破,存續的CDS(信用違約互換)和CRMW(信用風險緩釋憑證)不斷增加,定向資產擔保債務融資工具(CB)推出后市場反響不錯,后續此類產品的規模預計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另一方面,對科創債而言,在資產增信方面,對于通過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增信措施,后續可以嘗試通過更好的機制設計嘗試引入債券市場,這也是大的金融政策的一部分。
市場有望快速擴容
隨著債市“科技板”落地,“科技板”下的科創債新增金融機構作為發行主體,對科技型企業的認定標準和對募集資金的使用要求也更加靈活,短期內將帶來科創債發行提速。
據Wind數據,自5月7日債市“科技板”一系列鼓勵政策落地以來,截至5月16日,已有84家企業發行99只科創債,發行量合計達2023.5億元,已超過1~4月科創票據和科技創新公司債發行總量4006.6億元的一半。
“伴隨債市‘科技板’的啟航,科創債迎來規模化擴容,科技型企業發行人的主體認定將更標準更合理。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等股權投資機構加入科創債發行的強大陣容,科創債的市場規模將大幅快速提升,年內有望實現至少萬億級增量規模,科創債在整個債市的規模比例有望進一步提高。”前述第一創業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
機構緊盯投資機會
債市“科技板”快速推進,給投資機構帶來更多機會。
“債市‘科技板’下,科創債配套機制全面升級,尤其是鼓勵增信和含權條款設計、完善債券風險分散分擔機制、優化做市等交易機制安排等,有利于更好平衡科創債投資風險和收益,提高科創債市場流動性,增強科創債對投資機構的吸引力。”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第一創業證券有關負責人表示,機構投資者應抓住機遇,一方面作為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一級市場科創債首發,另一方面,伴隨信用評級范式的躍遷和風險分散分擔機制的不斷完善,投資者可適當放寬信用下沉,更好平衡信用風險和久期策略;強化投研能力建設,深度挖掘價值機會,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和投資管理能力。
不過,國金資管固定收益投資團隊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對科創債而言,主要風險點依然集中于周期較長。對于真正的科技企業而言,產品研發、投入周期顯著長于現階段主流信用債的發行周期,現階段在資產荒疊加利率走低的背景下,企業固然可以獲得很好的融資條件;但是,伴隨我國經濟逐步向好,同時權益市場發展加快后可能分流債券固收產品的資金,3~5年后整個債券市場流動性的不確定性疊加科創企業本身周期較長,其后續償債資金來源或無法簡單依靠借新還舊實現,需要關注其整個債券生命周期的設計。
第一創業證券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從中長期來看,伴隨債市“科技板”走深走實,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行規模將有望不斷提升,高收益債品種的規模占比有望提高,創新型產品供給有望進一步豐富,在此基礎情形下,科創債的風險定價體系有可能面臨進一步市場檢驗,信用風險和行業風險敞口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值得保持關注。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