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31日電 題:美債危機折射出美元困境
作者 周君芝 中信建投宏觀首席分析師
4月以來,美國國債利率曲線迅速陡峭化,超長債利率快速攀升,導致相應期限段的債券價格大幅下滑。這一現象背后醞釀著更重要的問題:美元是否陷入困境?美國是否正在逼近信用危機?
對美國政府債務持續性的憂慮
當地時間5月16日,穆迪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加之6月到期債務金額偏高,以及聯儲偏鷹貨幣論述的持續,引發市場對美債續接能力產生擔憂,并且對美國持續寬財政的未來越發疑慮。
對美國主權債務危機的擔憂,源于非常樸素的直覺判斷:債務持續擴張必將醞釀危機。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財政擴張并不總是與主權債務危機劃等號。
歷史上財政寬松的國家并不少見。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全球進入信用貨幣時代,我們幾乎很少見到哪個國家始終恪守嚴格的財政緊平衡。
在信用貨幣時代,絕大多數擴張財政的國家并未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甚至連一次像樣的主權債務風波都沒有。以日本為例,財政擴張已維持近30年,仍不妨礙日元和日本國債被全球公認為安全資產。
政府控制主權債務風險,不外乎兩個手段:或調節利率,進而調整利息負擔,降低償付風險;或維持債權人信心,使主權債務免遭拋售風險。能夠有效實施這兩條路徑,通常需要滿足兩個外部條件:其一,貨幣政策獨立,政府可自行決定貨幣松緊;其二,主權債務主要持有者為境內投資者,能接受政府部門的調控。
滿足這兩點,一國主權債務風險暴露的概率極低。例如日本既沒有外債擔憂,又能緊握貨幣主權,即便政府杠桿率“一騎絕塵”,也未激發起絲毫主權債務風險的水花。
美債危機與美國貨幣困境
從另一個角度看,主權債務(政府債務)代表一國政府信用,而信用貨幣又體現央行信用,也相當于政府信用。因此,主權債務危機本質上也是貨幣信用危機。
有人認為,只要貨幣政策獨立,就可以通過不斷發行貨幣來化解主權債務風險。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節制擴張債務,肆意寬松貨幣。主權債務的最終約束取決于兩個變量:通脹(對內幣值穩定性的衡量)和匯率(對外幣值穩定性的衡量)。
對于擁有主權貨幣獨立的國家來說,央行的首要職責是維持幣值穩定,因此需要兼顧通脹和匯率之間的平衡。正因如此,美國的貨幣政策框架通常錨定在增長(或就業)與通脹之上。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其強弱和美國經濟表現緊密相關;保持經濟增長和就業穩定,是美元幣值穩定性的來源。
目前看來,美債危機的誘因是一系列財政事件(如評級下調等)引發的財政失衡焦慮,反映了市場對美國政府信用的擔憂。歸根到底,美債危機本質上也是美國貨幣危機——如何平衡內外幣值穩定(對內通脹可控、對外美元信心穩定)。
美國能否沖破貨幣困境?
美國作為現代國際貨幣體系的構造者,究竟如何陷入美債危機,陷入美元貨幣困境?回答這一問題,就要追溯到疫后美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疫后,美國大力推行財政寬松政策,主要用于消費刺激和產業補貼。幸運的是,自2022年以來,美國又迎來了一輪由科技資本支出驅動的增長上行。
高增長、寬財政、緊貨幣在這一階段并行不悖:寬財政抬高利率,若沒有寬貨幣配合,高利率會擠占私人部門需求;而新一輪AI(人工智能)科技革命推升美國實際利率,使得私人部門能夠承擔偏緊的貨幣環境和偏高的利率水平。此時,恰逢非美經濟普遍承壓,美國經濟顯得一枝獨秀,大量國際資本涌入美國,推升美國資產價格,擴張了美國私人部門的需求。
當經濟增速回落時,如果仍推行寬財政,則需要配合寬貨幣,否則高利率同樣會擠占私人部門需求。低增長時期配合寬財政,是常見的財政逆周期操作,同時也需要寬貨幣配合。這在很多國家經驗中都能找到印證。
上述兩種范式在學理上自洽,并不會引發貨幣危機,即便財政擴張力度極大。
然而,當前的美國似乎正在走向第三條路徑。進入2025年,美國增長動能開始衰減,市場已經開始質疑美國經濟是否走弱。美國試圖減稅以推升增長無可厚非,但正值疫后全球通脹中樞上移,加上年初貿易沖突預期的沖擊,美聯儲無法立刻轉向寬松。相反,美聯儲不斷釋放關注即期通脹走向的信號,并頻繁表達對未來通脹上行的擔憂,貨幣寬松預期被一再延后。
在低增長的背景下,偏寬的財政與保守的貨幣形成對峙。財政和貨幣取向的背離,將美國政府拖入一個“增長-財政-貨幣”三元沖突。持續五年的大規模財政擴張已埋下對財政失衡擔憂的種子、4月關稅稅率巨幅波動又招致政府信譽質疑、順差國對未來全球貿易秩序不確定性的焦慮,同時被近期幾組財政事件引爆,最終演變成一場以“美國政府信用脆弱”為主導話題的美債風暴。外資拋售美債、美元走弱,美元信用碎裂的“灰犀牛”隱憂,也終于在今年演變為實實在在的資產定價危機。
走出美債危機、走出貨幣困境,走出“三元沖突”,需要預期未來三種情境的到來:
情境一,增長破局。期待美國經濟增長重新回暖,或依賴科技周期的超預期推動力,或寄希望于新一輪減稅刺激。
情境二,財政破局。期待美國財政擴張勢頭減弱,例如6月下旬的減稅方案不通過,從而緩解財政失衡壓力。
情境三,貨幣破局。期待美國通脹中樞平緩,或貿易沖突緩和對供給端的沖擊減弱,使美聯儲能夠放松貨幣政策。
目前,美國尚未出現新的增長驅動力,全球資金對美債、美元以及美國市場的信心較過去五年有所松動。美國政府面臨的“三元沖突”難以短期化解,意味著美債在短期內仍將處于高利率與高波動狀態。可以判斷的是,在貿易沖突塵埃落定、美國政策紛擾結束之前,不宜輕言美債抄底。(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