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類成主流 37只個人養老金理財“就位”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貨架”再迎上新潮。8月26日,中國理財網發布第九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單,中郵理財新增2只產品,至此該類產品總數已達37只。當前已有6家理財公司參與發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21家商業銀行提供代銷服務,37只產品中固收類占比超八成。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一擴容態勢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品呈現的不同期限、差異化資產配置策略,正標志著市場走向成熟與精細化。
固收類產品占比超八成
自2022年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以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持續加碼。8月26日,中國理財網發布第九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單,共計新增2只中郵理財產品。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目前,理財登記中心已支持6家理財公司發行37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另有21家商業銀行參與代銷。
具體來看,此次中郵理財新增的2只產品,分別為“添頤·鴻錦最短持有2年1號(安盈款)”和“添頤·鴻錦最短持有18個月1號(安盈款)”,均聚焦“低波穩健”定位,最短持有期分別設置為18個月和2年,適配不同投資者的養老資金規劃周期。
從產品細節看,兩款產品均為開放式凈值型,投資性質屬固定收益類,風險等級為PR2中低風險,個人客戶起投金額僅1元。投資配置上,遵循“固收打底、少量權益增強”策略:不低于80%倉位投向利率債、高等級信用債等低風險資產,獲取穩健票息收入;不高于20%倉位配置收益彈性較強的權益類資產及衍生品,并通過增配優先股、運用對沖工具控制波動。業績比較基準統一采用“個人活期存款利率×10%+滬深300指數收益率×5%+中債-新綜合財富(1—3年)指數收益率×85%”。
份額設計上,兩款產品均在常規A類份額外增設個人養老金專屬L類份額。中郵理財介紹,L類份額僅限通過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購買,可享受手續費和稅收雙重優惠,綜合費率較非養老金產品降低0.45%,且不收取超額業績報酬。
隨著中郵理財兩只新品的“上架”,當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再度擴容,從整體產品結構看,固收類仍是絕對主流。北京商報記者梳理中國理財網數據發現,37只產品中固定收益類達31只,占比超八成,混合類產品僅6只。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表示,此次新增產品在“固收打底+權益增強”的核心框架下,進一步增加優先股配置、運用對沖工具等手段,有望將權益倉位的波動率控制在較低水平。同時,產品推出的專屬份額與費率優惠模式,能夠有效降低投資者的持有成本。綜合來看,本次差異化的產品設計與優惠機制,有望提升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對于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持續擴容,康德智庫專家、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權益合伙人張勃認為,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趨勢既體現金融機構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布局,也反映出該類理財產品存在一定的市場需求,而不同期限、配置策略的細分產品出現,是市場成熟精細化的標志。
投資者應如何挑選
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與市場認知度提升,個人養老金理財市場前景持續向好。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需求增長為市場提供廣闊空間;另一方面,政策支持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機構與投資者共同參與。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截至2025年6月末,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份額余額超151.6億元,較年初增長64.7%;開立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行業信息平臺賬戶的投資者超143.9萬人,較年初增長46.2%;投資者還積極購買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普通份額,累計購買余額達1103.6億元。收益表現上,截至2025年6月末,該類產品為個人養老金份額的投資者實現收益超3.9億元(含浮盈),平均年化收益率超3.4%。
對于市場未來走向,高政揚預測,隨著產品數量增多,市場或將呈現四大變化:一是產品類型更豐富,混合類產品占比可能提升;二是產品設計更靈活,或推出更長持有期、更靈活贖回機制的產品;三是競爭轉向差異化,機構通過策略差異、服務提升激發活力;四是服務場景融合化,理財公司有望探索“產品+養老服務”“產品+健康管理”等跨界模式增強客戶黏性。
張勃也認為,未來隨著產品數量持續增加,市場會更趨差異化與特色化,當產品本身難分伯仲時,競爭核心將轉向附加服務,如優化客戶體驗等。
面對日益豐富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投資者該如何挑選?從投資者年齡與風險匹配的維度來看,張勃表示,年輕投資者距離退休時間長、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選擇風險等級稍高、期限較長的產品,但需關注權益投資風險提示;臨近退休年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低,更注重資金安全,可選中低風險固收類產品。
高政揚補充稱,年輕投資者可側重權益占比高的產品,借長期持有平滑市場波動;中年群體可選“固收+”產品,在穩健性與收益彈性間尋求平衡;臨近退休者則可優先選擇低風險固收類產品,鎖定穩定票息收入。
從資金周期維度,張勃建議,短期規劃投資者可選持有期短、流動性好的產品,方便在需要資金時贖回,但需注意贖回條款與費用;長期規劃的投資者則可選擇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實現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高政揚進一步指出,若需兼顧養老儲備與應急資金需求,可采用“短周期產品打底+長周期產品增強”的組合策略,在保障流動性的同時提升長期收益。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周義力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