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陷流量焦慮,有銷售稱“每人每天必須拉30個公號關注”
2025年成都車展的展館里,合資車企銷售人員的腳步比往年更快了。
“我們有明確的考核指標,每人每天必須完成30個公眾號新增關注。”某合資品牌銷售人員李平對記者表示,最新推出的電動車配置參數在公眾號更新的頁面里,潛在消費者掃描宣傳單上的二維碼,這樣車企就能獲得用戶的聯系方式等銷售線索。
為了把觀眾“留下來”,除了積極獲取銷售線索外,合資車企在本屆車展上還集體打起了“情緒價值牌”。比如走“情感共鳴”路線的金標大眾,其推出的與眾06上線了8款車載游戲及元宇宙社交功能,新增的香氛配置提供3種定制香型;東風日產則直接把展臺變成了“玫瑰花園”,粉紅色的花藝布景環繞著最新款電動車,C位的展車旁還設置了打卡墻,不少年輕人拍照駐足。
“以前是車吸引人,現在得先讓人愿意停下來看車。”李平說道,相比單純講產品參數,這些能“拉近距離”的設計,更能留住潛在客戶。
這些“求關注”的動作,是合資車企集體應對流量焦慮的縮影。顯而易見的是,當自主品牌以“包館”氣勢橫掃成都車展時,合資陣營正以近乎“背水一戰”的姿態,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浪潮中尋找破局之道。
破局求變
“2026年將會推出兩款轎車和一款SUV車型,目標是推動金標大眾品牌向上。”大眾汽車(安徽)數字化銷售服務有限公司CEO湯廷萬(Stefan Timmermann)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成都車展上亮相的ID. EVO概念車是金標大眾首款全時互聯純電全尺寸SUV,代表了金標大眾未來的產品進化方向。
大眾安徽是大眾汽車在華電動化轉型、提振在華銷量的重要一環。明年推出的ID. EVO概念車是大眾安徽的戰略新車,這款產品搭載了大眾與小鵬聯合開發的電子架構,被看作為大眾汽車本土化研發策略的重要成果。而在今年成都車展上,別克至境也一口氣推出了三款新能源車型,豐田系則帶來混動和純電新品。
伴隨電動車滲透率不斷升高,汽車市場競爭已經進入智能化下半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汽車智能化發展報告(2024)智駕篇》報告顯示,智能化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車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有90%的消費者愿意為高階智能駕駛服務額外付費,其中30%甚至愿意支付1萬元以上。對于部分年輕消費者來說,智能化體驗甚至已經超越傳統汽車性能指標。
近年來,電動化、智能化技術以及服務運營體系的創新優勢,逐漸成為中國品牌的特色標簽,這讓合資品牌相形失色。業內人士認為,部分合資車企在面對變革時,普遍決心不足、投入不夠、行動遲緩,以至于在“新汽車”這一新賽道上的產品競爭力逐漸落后。
“現在每周上市的新產品,我們會進行專門的統計,新勢力的營銷亮點也會進行總結,尤其是競品分析。”一位主流合資品牌營銷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市場變化太快,在電動車時代,合資品牌的第一步是如何成為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時的優選項,強化智能網聯布局刻不容緩。
里斯戰略咨詢全球CEO張云認為,單純依賴采購外部先進智駕系統,僅僅是彌補自身短板,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下一階段的競爭核心在于,企業如何基于自身研發實力,打造出具有獨特優勢的智駕系統。這就要求企業摒棄依賴外部標配系統的思維模式,憑借自主創新贏得競爭優勢。
認清方向
合資車企尋求關注、流量焦慮的背后,是他們應對市場變革的迫切。縱觀近年來車市競爭格局變化,一線自主車企品牌力反超二線外資,加上電動化智能化的技術差距,合資車企的銷量一度承壓。
但今年以來,隨著本土化策略的落地、一口價戰略等效應下,市場開始顯現回暖跡象,大眾、豐田等部分合資品牌的燃油車業務訂單量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同時新一代平臺上的新能源產品也在陸續推向市場。今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一汽豐田、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廣汽豐田等均實現同比增長,僅有少數合資品牌銷量下降。
從今年合資品牌推出新品來看,售價門檻下探、配置升級成為普遍現象。業內認為,今年合資品牌已認清方向,加速推進燃油車的智能化是其銷量回暖的關鍵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合資車企正在探索新的生存法則,包括在定價體系上的重新考量以及渠道方式上新的探索。比如,今年3月份一汽豐田針對卡羅拉車型創新推出廠家直銷模式,執行全國統一價格策略;上汽通用自2024年就開始大規模“去庫存”,以銷定產;上汽大眾也對其渠道管理模式進行了相應革新,將經銷商考核中的50%傭金和其服務質量掛鉤,試圖把經銷商變成服務商。
業內認為,統一的價格政策有助于維護品牌的溢價能力和市場穩定,車企之所以想推“一口價”,是因為這能讓用戶不糾結價格,也能讓經銷商專注于服務。
高風咨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合資車企已開始打破路徑依賴,主動告別單純依循既有成功模式的慣性思維,探索由點及面的變革路徑。上汽通用率先在營銷端推行“一口價”策略,以價格透明化對標新勢力直銷模式;廣汽豐田打破長期由日方主導的研發格局,推行“中國首席工程師”制度;東風日產、長安馬自達等則借助中方母公司資源,快速融入以華為為代表的生態體系,縮短研發周期、加速智能化追趕。
“在快速發展的電動車市場,外資品牌未來也仍有機會。它們具備在我國市場應對價格競爭的能力,主要看其戰略。外資品牌基盤用戶仍對合資新能源抱有期待,但是外資品牌短期內必須敢于犧牲利潤來保份額。另一方面,外資品牌新一代電動車進步明顯,如果產品力提升有機會擴大銷量。”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此前對記者表示。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