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型 主動權益基金紛紛“限高”
證券時報記者 余世鵬
從“上”規模到“控”規模,主動權益基金正在經歷一輪“瘦身”變革。
近期,多只新發和存量基金通過設定上限、限購、提前結募等方式“限高”,范妍、藍小康、閆思倩等知名基金經理掛帥的基金,更是只賣一兩天就結募。這一轉變,既是基金公司對過往百億明星基金業績下滑歷史教訓的主動規避,也是基金業“從重規模向重投資者回報轉型”的實踐。
主動權益基金紛紛控規模
富國基金11月6日公告成立的富國興和混合基金,是由知名基金經理范妍管理的新基金。該基金原募集期為11月3日至11月14日,因首日申購超30億元上限提前結募,配售比例為84.27%,按該比例算1天內獲得了近36億元申購。于11月5日成立的鵬華啟航量化選股,同樣僅賣1天就觸達30億元募集上限,隨后啟動比例配售。
主動權益基金控制基金規模的情況,并非個例。根據Wind統計,截至11月7日,年內成立的43只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有39只募集規模在30億元以下,其他4只的規模分別為30億元、31.62億元、33.68億元、49.55億元。
成立于10月中旬的易方達港股通科技,以及由知名基金經理閆思倩管理的鵬華制造升級,均設置了20億元募集上限,均發行兩天就提前結募,成立規模分別為19.87億元和19.84億元。此外,由知名基金經理藍小康管理的中歐價值領航于10月20日成立,僅發售1天就提前結募,最終確認的募集規模為19.7億元,接近20億元募集上限。
9月上旬成立的平安港股通科技精選,設定的募集上限同樣為20億元,最終成立規模17.38億元。同樣在9月成立的華商港股通價值回報,設置10億元募集上限,發行1天就提前結募,配售比例分別為32.95%,是年內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中發行配售比例最低的產品。此外,9月下旬成立的博道惠泓價值成長,募集規模同樣為10億元,也是發行1天提前結募,配售比例為70.78%。
除新發基金外,存量基金也在控規模。近期,廣發基金、易方達基金、中歐基金、永贏基金等公募旗下基金紛紛宣布限購。從11月6日起,中歐小盤成長基金現階段規模上限調整為20億元,該基金在11月5日已暫停了50萬元以上的大額申購,成為今年8月14日宣布單日限購1000萬元后的年內第二次限購。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規模11.38億元,較二季度末的5.17億元實現了大幅增長。藍小康管理的中歐紅利優享和中歐價值回報,以及杜厚良管理的中歐信息科技等基金,均在下半年限購。從11月3日起,知名基金經理高楠管理的贏惠添利、永贏睿恒、永贏睿信、永贏融安,均設置單日50萬元的申購上限。
吸取“唯規模論”的歷史教訓
“從幾年前的以百億基金為榮到如今主動控制規模,基金公司逐漸意識到,單純規模擴張而忽視投資者的實際體驗,最終會反噬基金的長期發展,主動控規模成為維護投資者利益的必然選擇。”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基金規模增長會制約基金經理投資操作,當規模突破上限時,交易沖擊成本顯著上升,調倉靈活性下降。
歷史教訓依然歷歷在目。根據Wind統計,截至11月7日,一共有670只偏股混合基金(以初始份額為統計口徑,下同)的單位累計凈值在1元以下,其中有570只成立于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間,占比超過85%。在近1年維度里,這些基金取得了近20%的平均回報率,但成立以來依然錄得逾18%的平均虧損。
成立于2020年6月的一只“成長先鋒”基金,募集規模達320多億元,是公募史上成立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基金。截至11月7日,該基金近1年實現了近30%的收益率,但成立以來依然虧損8.92%,凈值9毛錢出頭。截至今年三季度,該基金規模已不足50億元,持有人從當初的45.11萬戶下降到今年二季度末的11.44萬戶。另外3只募集規模在250億元的基金,2020年發行時均是一日售罄,認購戶數最高的有180多萬戶,目前凈值均不足9毛錢。其中一只基金近1年回報率不足10%,在權益市場持續回暖背景下,成立以來仍有近40%虧損。
“資金早已褪去對規模光環的盲目追捧,轉而聚焦業績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在這種倒逼下,基金公司主動克制規模沖動、回歸投資本源。過往經驗帶來的啟發是,主動權益基金必須遵循倉位規律,不能為短期管理費收益犧牲長期業績,投資者也學會了理性看待規模,更關注規模與投資風格、策略之間的匹配度。”北京一家公募投研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說。
尋找合適的規模區間
主動權益基金通過“限高”從重規模向重投資者回報轉型,但規模并非越小越好,而要在多種因素中尋找到合適的規模區間。
天相投顧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基金規模與業績有一定相關性,規模過小可能導致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無法完全展開,過大又會導致選股難度加大,降低選股能力。李一鳴說到,若投資策略偏向大盤藍籌股、低換手操作且持股分散,基金容量會大些,如果聚焦中小盤成長股、高換手交易或集中持股,策略容量則會明顯受限。此外,市場流動性與標的數量,是制約基金規模的關鍵外部因素。在流動性充沛、標的豐富的市場中,基金規模的增長空間更廣闊。
具體到單只基金最佳規模,天相投顧認為,這雖難以用單一標準來認定,但可以通過觀察一些代表性基金的規模情況來大致推測。例如,某只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的最新規模超過300億元,持股多集中于少數流動性好的大盤股,表明其資金容量較大。另一只量化多策略基金,目前規模雖只有40億元左右,但近期多次公告限購,意味著管理人要通過主動限制規模來維護策略有效性。
前述北京公募投研人士表示,結合當前市場流動性、行業結構等因素,單只主動權益基金的規模或許控制在30億—50億元比較合適,該區間既能保證組合運作穩定性,避免規模過小面臨申贖沖擊問題,又能保持足夠調倉靈活度,充分發揮選股與策略執行能力。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包括規模控制在內,隨著業績比較基準等系列新規出臺,新一輪主動權益基金發展呈現出三點積極變化:
一是精細化管理特征凸顯。基金公司更注重根據基金經理能力圈、投資策略設定規模上限,實現策略與規模匹配。
二是投研資源更聚焦,布局高景氣細分賽道的產業研究,用深度研究支撐超額收益。
三是行業生態更健康,“業績驅動規模”的正向循環逐步形成,基金公司、銷售渠道與投資者的長期利益趨于一致,推動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價值創造的高質量發展。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