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績年末沖刺戰況激烈,“流量閥”調控暗藏玄機
作者:曹璐
臨近年底,A股在4000點關口的震蕩盤整節奏中,主動權益基金正迎來年度業績沖刺的關鍵節點。市場結構顯著分化,“高切低”特征下,基金業績首尾差距已驚人地超過220個百分點,領跑者收益率突破200%,而墊底產品仍在負收益中掙扎。
在這個關鍵沖刺階段,多家基金公司對旗下產品“流量閥”進行動態調控。一邊是部分績優基金果斷放開大額申購,積極“補彈藥”;另一邊,也有眾多產品反其道而行,將申購門檻嚴控至萬元甚至百元級別。
這一收一放之間,既是基金公司對后市機遇的預判,也有主動管理規模、穩定業績的考量。站在當前時點,多位業內受訪人士表示,對后續權益市場表現保持積極樂觀,并建議以均衡風格應對市場的快速輪動,短期調整之際或也帶來布局良機。
業績沖刺階段開啟
11月以來,A股市場再次進入震蕩盤整期,上證指數在4000點整數關口附近反復游移。數據顯示,11月10日,A股全天呈現震蕩分化格局,上證指數盤中一度翻紅,截至收盤報4018.6點,年內漲幅進一步擴大至19.9%。
當前市場結構分化較為顯著,呈現明顯“高切低”特征。其中,TMT板塊受全球AI泡沫敘事影響波動較大,醫藥板塊在內部集采壓力以及外部地緣風險下持續承壓。價值板塊整體占優,煤炭、化工等反內卷相關資源品,以及銀行、保險等穩定紅利方向有所上漲。
市場的震蕩調整直接導致賺錢效應有所回落。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萬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四季度以來累計下跌2.08%,年內回報率從前期高點44.65%縮至32.56%。
若剔除下半年新成立的產品,在有可比數據的4431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包括普通股票型、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年內平均收益率從三季度末的33.08%降至30.51%。
盡管整體收益有所回落,但頭部產品的表現依舊亮眼。從具體產品來看,永贏科技智選A以205.35%的年內表現大幅領跑,與第二名拉開了近58個百分點;恒越優勢精選、紅土創新新興產業分別以147.36%、139.82%的年內回報位居第二、第三。此外,還有中歐數字經濟A、中航機遇領航A等36只產品業績實現翻倍。
從頭部陣營門檻來看,目前主動權益基金前十強的“入圍線”暫定格在122.13%,這一水平遠超去年同期的52.4%。整體而言,位居前列的產品仍以重倉科技板塊或聚焦北交所主題的基金為主。
不過,這些頭部績優基金之間的業績競爭異常激烈,業績差距并不大,單只產品之間的最小收益差距僅為0.02個百分點。
與頭部陣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產品仍深陷負收益區間。數據顯示,當前有147只主動權益類產品仍在負收益中“苦苦掙扎”,其中15只產品的年內跌幅超過10%。如華富醫療創新A年初至今的回報為-19.41%,鑫元消費甄選A、浦銀安盛醫療創新A同樣跌超16%。至此,主動權益類基金的首尾相差超過220個百分點。
基金“流量閥”動態調整
在業績沖刺的關鍵節點,基金產品的申贖政策調整備受市場關注。第一財經注意到,近期已有部分基金產品相繼放開機構客戶申購或大額申購限制,主動補充“彈藥”。基于基金公告初步統計來看,易方達瑞享混合、長城醫藥產業精選、泓德優勢領航等多只產品解除限購模式。
以長城醫藥產業精選為例,該產品11月7日發布公告稱,該產品曾在今年8月19日暫停100萬元以上的大額申購、轉換轉入和定期定額投資業務,為滿足投資人的投資需求,即日起取消這一限制。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長城醫藥產業精選A的年內回報為78.68%。
無獨有偶。曾在9月25日暫停大額交易業務的國富策略回報,也于11月5日取消這一限制;國金量化多策略也從11月4日起恢復大額申購、轉換轉入、定期定額投資業務。國富策略回報A、國金量化多策略A的同期回報分別為22.82%、39.77%。
與部分產品放開限購形成反差的是,另有一批基金選擇收緊“流量閥”。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目前有218只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處于暫停大額申購的狀態。其中,17只產品的單日申購限額不超過1萬元,部分產品甚至將單日申購額度限制在數百元。
其中,年內已實現業績翻倍的永贏睿恒和永贏融安,均從11月3日開始暫停50萬元(不含)的單日單個賬戶單筆申請。此外,萬家新機遇龍頭企業、南方君譽、國泰海通中證1000優選等產品均在本月相繼發出大額“限購令”。
部分產品更是進一步收緊申購上限,如永贏睿信在11月3日起,將原本100萬元的單日上限縮減至50萬元。中歐小盤成長更是將1000萬元的限額大幅降低至50萬元。從限購額度看,目前權益類產品的限購門檻差異顯著,單日申購上限從100元至5億元不等。
對此,滬上某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限購額度的高低直接針對不同規模的投資者,單日限購1000萬元以上的主要針對機構資金;10萬元以上基本針對散戶中的大戶;1萬元以下則意在“勸退”普通散戶。
震蕩結構性慢牛行情
在業績沖刺與市場震蕩的雙重背景下,基金產品“流量閥”的動態調整究竟傳遞出怎樣的市場信號?
“通常來說,大額限購后產品規模變化會相對更穩定,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調整申購限額,來引導投資者在合適的時點入場。”一位公募業內人士與第一財經記者交流時表示,限購與否都是出于主動控制規模的考量,并不代表基金的質量和業績。
他進一步解釋稱,限制大額申購是為了控制規模,保證資金的穩定性,也可以控制短期申贖帶來的影響;放寬限購則是為了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可能是認為當前市場時機蘊含更好的預期回報。
對于四季度市場走勢,招商基金投研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內外部風險均相對可控,國內經濟結構性改善、無風險利率下降等邏輯不變,A股震蕩上行趨勢有望延續。“四季度大概率呈現震蕩結構性慢牛行情,其中成長板塊內部的高低切換和整體板塊間的高低切換可均衡布局。”
基于這一判斷,該人士建議,投資上可以進行均衡配置,適度增配低位板塊,如穩健紅利、反內卷資源品等;科技主線在前期交易相對擁擠后,或有震蕩消化籌碼結構的需要,但中期向上趨勢不變,逢調整可逐步增配AI算力、互聯網等。
針對四季度以來持續調整的創新藥板塊,長城醫藥產業基金經理梁福睿告訴第一財經,一方面,市場預期與產業實際存在一定偏離。另一方面,在上半年創新藥板塊普漲行情背景下,部分資金兌現收益的訴求較為強烈,且其中諸多個股市值已經脫離基本面價值,加劇了創新藥板塊的回調壓力。
“今年上半年,創新藥板塊行情主要由BD(商務拓展)邏輯驅動,該邏輯本身具有合理性,但二級市場是以日為單位來跟蹤BD進展,而產業端的實際推進節奏很難匹配這一高頻預期。”梁福睿分析稱,以短期博弈BD預期為主的資金,多具有事件驅動屬性和短期兌現特征。
他進一步補充:疊加三季度TMT板塊熱度攀升,創新藥行業BD交易相對平淡,進一步加劇了資金對短期未落地BD事件的兌現壓力,具體表現為“BD預期短期未落地則賣出、BD落地后因利好兌現而離場”,客觀上加劇了籌碼博弈,導致行情回調。
在梁福睿看來,創新藥板塊的催化因素主要包括行業會議、海外臨床推進、BD出海交易及創新藥國家談判等方面。當前資本市場對BD交易事件的關注點正從“短期事件驅動”逐漸轉向“長期基本面兌現”,預計后續創新藥板塊的波動率將逐步收斂,整體走勢有望更趨良性。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