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降息將擇機而動 一批儲備政策在路上
隨著美國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市場正密切關注中國貨幣政策的應對之策。兩大焦點問題尤為引人關注:一是央行此前多次提及的“擇機降準降息”何時落地實施;二是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何時推出。
近日,《人民日報》發布評論員文章《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增強有效應對美關稅沖擊的信心》。文章指出,未來根據形勢需要,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調整余地,隨時可以出臺;財政政策已明確要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將以超常規力度提振國內消費,加快落實既定政策,并適時出臺一批儲備政策;以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堅決穩住資本市場,穩定市場信心,相關預案政策將陸續出臺。
4月8日早間,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就支持中央匯金公司穩定資本市場答記者問,其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堅定支持中央匯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場指數基金,并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多名受訪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來看,降準降息的落地時點仍需平衡匯率、長債利率、銀行息差等多重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是動態變化的。
以匯率為例,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表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會給美國經濟帶來下行壓力,美國衰退概率加大,美元或走弱。外部環境對人民幣匯率牽制可能減弱,對我國政策約束也會減輕。
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向記者表示,匯率是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但貨幣政策仍要以我國經濟健康平穩運行為要,堅持“以我為主”,后續降準降息節奏還要看我國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情況。
“著眼于穩定宏觀經濟運行,緩解突發外部沖擊,當前亟需內需及時發力形成有效支撐。中國央行或提前降準降息,以強化政策托底效應。”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如是表示。
降準有望先于降息落地
當前,外部不確定性陡增,我國宏觀政策將如何應對?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告訴記者,當前,我國出口市場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對美國出口依賴度相對降低。憑借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和中高端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實際影響相對可控,我國出口產業展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同時也需清醒認識到,高關稅政策仍將對部分行業和企業帶來階段性壓力,需要積極應對。
王運金指出,在外需走弱的情況下,當前亟需通過強化宏觀政策調控來發揮內需的關鍵支撐作用,同時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運行,這對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季度短期利率波動較去年同期更大,市場流動性并不寬裕,存在降準需求。
王運金預計,央行有望在二三季度降準兩次,釋放更多流動性。相比于降準,央行降息可能會稍晚但不會“缺席”,有望于二季度末或三季度下調政策利率20bp~50bp,推動LPR尤其是五年期LPR下行30bp~60bp。
王青告訴記者,綜合考慮當前外部經貿環境變化、房地產市場走勢及物價水平,“擇機降準降息”時機已經成熟,落地時間可能提前到4月。王青還預計,本輪降息幅度可能達到0.3個百分點,相當于2024年全年降息水平。降準幅度可能達到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1萬億元。
王青進一步解釋,實施有力度的降準降息有兩大作用:一是降低企業和居民貸款利率,增強銀行放貸能力,擴大投資和消費,對沖外需放緩帶來的沖擊;二是作為貨幣政策的“大招”,降準降息可以釋放強烈的穩增長信號,有助于提振社會信心,穩定市場預期。他表示,降息之后居民房貸利率也會有更大幅度的下調,這是今年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關鍵一招。就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來說,穩住樓市能起到“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不僅能穩定投資,也能提振居民消費信心。
伍超明表示,降準降息的落地時點除了要考慮金融市場穩定因素外,還要考慮一季度經濟數據情況。目前來看,一季度經濟數據整體較好,未來降準降息可能會在“穩增長”壓力明顯的關鍵時期落地。就當前的情況來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發力正是時機。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即將上新
此前,有權威專家向記者指出,結構性降息也是降息,同樣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支持銀行在保持凈息差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可以有效發揮工具價格激勵的“牛鼻子”作用,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引導力度,同時通過資金量激勵、考核激勵、導向激勵和聲譽激勵等,能夠與產業政策、信貸政策、銀行內部配套制度等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和經濟質效提升。
當前,市場對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也有一定期待。目前以再貸款為主導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再貸款利率為1.75%。有市場人士預計,未來為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效果,降低銀行體系負債成本,其利率具有較大調節空間,下一階段調降幅度可能在25bp左右。
3月以來,央行有關負責人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要探索設立與消費有關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3月6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全國兩會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
3月17日,央行信貸市場司負責人車士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表示,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消費重點領域低成本資金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央行參事魏革軍建議,探索設立與消費有關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機構發放消費信貸,促進擴大消費,引導投資和消費實現動態平衡,形成“政府培育消費,消費激活市場,市場引領企業,企業擴大投資”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我國經濟體系的韌性。
針對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市場有諸多推測,其中再貸款的呼聲較高。記者留意到,近日,央行廣東省分行在國內首創推出“再貸款+超長期國債+煥新貸”模式,鼓勵銀行將超長期國債的補貼資金及其帶來的消費和投資撬動效應,作為相關主體融資授信或增信的措施,提高消費品以舊換新融資產品的適配度;同時,對于符合條件的“煥新貸”優先給予央行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資金支持,實現貨幣政策工具資金、超長期國債資金和銀行信貸資金協同聯動,助力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