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樓市政策超170條 購房者期待更多降成本新政
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
最近,樓市進入傳統的“銀四”時節。在政策支持下,多地樓市已出現回暖信號。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加大購房補貼力度成為近期各地降低居民購房成本的新著力點,而多數購房者期待更多降低購房成本的新政落地。
據中指研究院監測,2025年以來,全國超110個省市(縣)出臺房地產政策逾170條,其中全國兩會后落地政策60余條,政策調整方向多樣。記者梳理發現,加大購房補貼力度成為各地降低居民購房成本的新著力點。例如,義烏實施“住有所居”首次置業購房補貼和多孩家庭購房補貼。另外,自3月1日起,在呼和浩特市四區購買新建商品住宅為首套住房的購房人,可享受購房合同總價款2%的補貼,單套最高不超過5萬元。
深圳在住房“以舊換新”中也有新玩法。有房產中介機構與新房項目合作,通過房產中介機構賣出廣東省內舊房且購買新房的客戶,項目給予3萬元補貼,此舉降低了賣舊房壓力,進一步激活跨城改善需求。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近期地方出臺的幾類新型舉措也給其他城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多地加大購房補貼力度、完善“以舊換新”政策有望在更多城市推廣。
此外,多地還在探索多種創新購房模式,包括通過金融工具減輕購房者還款壓力等。日前,蘇州推出了“三低一寬”特色化金融產品(低首付、低利息、低月供、寬期限),創新設置了低月供方案,緩解購房者初期資金壓力。
記者在深圳多區對新房項目采訪時了解到,多位購房者表示,期待更多降低購房壓力的新政策,包括房貸利率能夠進一步下調,特別是公積金貸款利率。此外,購房者也期待“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一線城市的限購等政策仍有進一步優化空間。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今年以來各地出臺的政策數量較多,這也說明各地對穩樓市的重視。各地樓市支持政策全方位發力,政策核心聚焦于為購房者提供最大程度的優惠。
有機構觀點認為,從近年政策出臺時機來看,4月份往往是政策窗口期,更多“穩地產”政策出臺也將備受期待。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目前處于存量政策應出盡出,但增量政策還在落地的過程中,導致政策對市場情緒帶動、銷量帶動的作用有所減弱。在新的外貿形勢下,內需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而房地產對內需的貢獻度最大。對于內需,過去重視資本和投資拉動,現在更重視的是消費驅動。對于住房的消費驅動,接下來的政策方向主要還是針對降成本和降門檻,其中就包括公積金的貸款利率下調仍有空間。除此之外,存量房收儲的新動作也值得關注。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關鍵時刻推出一攬子創新政策“組合拳”,可以幫助市場恢復信心,持續釋放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