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5日電 題:關稅救不了美國貨物貿易逆差
作者 張建平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近日,美國政府以減少貿易逆差為由,對全球各國征收所謂“對等關稅”。
靠關稅并不能消除美國貨物貿易逆差
歷史經驗表明,靠關稅并不能消除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美國幾乎在各個時期都呈現貿易逆差狀態。這種狀況是由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和美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共同決定的,同時也與全球化進程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密切相關。
由于美元在全球的估值一直偏高,導致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成本較高。作為全球主要的計價、交易和儲備貨幣,當美國大量增發美元時,需要通過貿易逆差的方式將美元輸出到全球。這使得美國能夠通過印鈔輕松購買所需商品,遠比在本土生產更為劃算。加之美國年輕人普遍不愿從事工廠工作,進一步推高了制造業成本,形成了“造不如買”的局面,使美國越來越依賴進口來滿足需求。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制造業僅占GDP的11%,較歷史峰值下降了17.3個百分點。
這種經濟結構使美國越來越依賴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由于服務業工作時間靈活、收入較高,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服務業就業而非制造業。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其特殊的經濟結構、美元的獨特地位,以及美國依靠美元霸權維持的借貸消費模式。美國政府長期依靠借債度日,許多國家持有美債作為外匯儲備,企業和個人也投資美債,形成了一個貿易、金融和投資相互關聯的全球體系。在這種體系下,僅靠關稅措施難以實現制造業回流的目標。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顯示,自2018年美國對中國加征301關稅以來,其整體貿易逆差不降反升,從9502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2117.5億美元。
此外,美國制造業主要集中于中高端環節,缺乏完整的產業鏈配套,原材料和機械工業等基礎產業薄弱,加上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在美國發展制造業面臨極大困難,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美國政府設置的關稅壁壘可能會迫使部分企業赴美投資,但這些投資多屬于市場驅動型,即為了進入美國市場而不得不進行的投資。考慮到全球市場的規模遠大于美國市場,并非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或意愿在美國設廠。根據國際貿易理論,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自由貿易區能夠顯著促進貿易創造、投資增加和就業增長;反之,高筑貿易壁壘必然導致貿易轉移、規模縮減,以及投資和就業的下降。
從經濟學角度看,應當以綜合、系統、平衡和客觀的態度審視貿易逆差問題。事實上,盡管存在貿易逆差,但美國民眾通過進口商品獲得了巨大實惠,社會福利水平顯著提升。美國企業專注于高附加值環節的發展模式也取得了成功,例如蘋果公司通過品牌管理、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高科技企業。如果美國對電子產品加征高關稅,將導致蘋果手機等產品價格大幅上漲,這是消費者難以接受的。
美國濫用關稅措施損人害己
美國濫用關稅措施不僅損人,更會害己。這種做法不僅無法實現制造業回流的目標,還會對本國和全球經濟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首先,將推高美國通脹水平。關稅成本最終主要由美國消費者承擔。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算,實施“對等關稅”后,若其他國家采取報復措施,美國低、中、高收入家庭年均將分別損失1300美元、2100美元和5400美元。同時,高關稅會形成貿易壁壘,抑制貿易需求,導致供給緊張,進口商品漲價還會帶動非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產生比價效應,進一步推高美國的整體通脹水平。這也是美聯儲當前拒絕進一步降息的重要原因。
其次,將引發市場恐慌。美國的VIX指數(波動率指數)是反映市場恐慌情緒的重要指標,通常與標普500指數呈反向變動。當VIX指數超過30時,表明市場進入高度避險狀態。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后,VIX指數一度飆升至60.13,顯示市場極度焦慮。這種程度的恐慌極易誘發金融風險和危機。目前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異常飆升,也出現過股、債、匯市同步下挫的“三殺”局面,使美國面臨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迫使政府暫緩對多國實施“對等關稅”90天。
再次,將削弱經濟增長預期,增加衰退風險。關稅措施會明顯抑制經濟增長,嚴重制約商品供給和消費需求。自1953年以來,個人消費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長期保持在70%左右。一旦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將導致市場動蕩、信心下滑、失業率上升,最終使經濟增長前景黯淡。近期多家金融機構和研究機構都調低了美國經濟增長預期,摩根大通將全年實際GDP增速預期從增長1.3%下調至收縮0.3%,并預計第三、四季度將連續出現經濟萎縮。貝萊德集團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更表示,美國可能已經接近或正處于經濟衰退之中。筆者預計關稅戰可能使美國損失0.5-1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此外,將對美國多行業就業市場造成即時沖擊。美國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嚴重依賴進口,高關稅導致進口規模銳減、成本上升,首當其沖的是零售和批發行業從業者。而且,依賴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間品進行生產的企業,也將因成本上升而面臨利潤下滑的困境,部分企業還可能因此破產。(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