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升溫,中概股正面臨雙重選擇,香港市場或重回IPO中心
財聯社4月16日訊(記者 趙昕睿)關稅風暴席卷下,香港憑借自由港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正全力搶抓市場機遇,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新磁極。與此同時,中概股回歸潮悄然升溫,鑒于港股與A股在制度、法規體系上的差異,中國企業未來究竟是回港股還是A股,成為亟待權衡的關鍵抉擇。
面對全球市場格局的最新變化,香港不僅在貿易領域積極謀劃轉型,近期更是通過強化資本市場渠道、豐富產品種類以及拓展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凸顯其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地“超級聯系人”的獨特角色,具體可從以下兩大動向洞察布局。
其一,4月15日,具備強社交屬性的全球性投資交易平臺eToro宣布,將分階段把所有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包括ETF、杠桿及反向產品,納入其平臺。這一舉措旨在擴大投資者進入中國和亞洲市場的機會,用戶還將受益于港交所直接提供的實時定價數據。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數據業務、平臺及市場結構發展主管WinnieSin表示,此次合作將增強散戶投資者進入香港市場的機會,并通過高質量的市場數據助力做決策。
其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正全力為中概股回流做好周全準備。4月13日,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在“百年變局中又一香港機遇”的相關發言中指出,針對全球最新變化,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積極籌備,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有回流意向,務必讓香港成為它們的首選上市地。
這一系列動作使得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的話題備受矚目。與此同時,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也在重新審視香港市場的配置權重,試圖從當前市場波動中挖掘低估值企業的投資機會。
在香港不斷加強全球投資者與國內市場鏈接的過程中,其市場地位持續提升。中概股在面臨退市風險的背景下,回歸潮也逐漸洶涌。從當前數據來看,此前回歸港股的中概股占比較高。然而,在關稅影響逐漸發酵的當下,這一趨勢是否會發生改變,仍有待市場的持續跟蹤與驗證。
香港未來或重回IPO市場中心
中概股回流正悄然預熱,這一趨勢不僅有望提升香港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對港股IPO也會帶來顯著加持。當前,不少國外企業暫停赴美上市進程,對市場持觀望態度,在此情形下,香港在全球IPO市場的排名走向也引發諸多猜測與分析。
據高盛測算,目前符合回流香港條件的27家中概股,總市值高達1.3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拼多多、滿幫、富途等巨頭市值均超千億。若這些企業成功回流,將對香港市場的流動性與估值體系產生結構性重塑。國外分析師指出,美國計劃推動中國股票退市的舉措,可能促使香港再次成為IPO中心。
據德勤研報分析,香港市場在尋求國際融資、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化布局的中資企業大中型交易的支撐下繼續回暖,市場流動性、成交量和估值均有所改善。結合香港IPO市場在2025年一季度顯現反彈,新增一批海外公司上市,助力香港市場在全球IPO籌資額競爭激烈的排名中保持第四名的成績。
德勤中國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戰略企業、家族企業和私募股權基金在港設立總部、運營和研發中心。這一舉措有望催生一批新的IPO候選企業,尤其是在科技和創新領域。這些監管和政府舉措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超級聯系人和超級增值者的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從美國IPO市場近年發展情況來看,國外分析師稱,在經歷多年IPO荒后,科技公司與投資者都急切期待今年能成為IPO大年。然而,關稅政策的實施,可能使這一期望落空。當下,眾多科技企業已暫停赴美上市,路演活動也紛紛暫停。國外金融人士認為,無論未來幾周股市漲跌,預計上市的優質公司都將極為稀少。
在內地企業紛紛赴港上市的同時,中概股也具備回歸港股趨勢。普華永道預計,到2025年,香港IPO融資額將達到1300億至1600億港元,并有可能躋身全球三大IPO市場之列。憑借“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香港有望在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局中,借助更為有利的條件,開創全新的發展局面。
中概股“回歸”升溫下的雙重選擇
中概股面臨的退市風險并非一朝一夕。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挑起首次貿易戰,全球經濟格局隨之震蕩。同年4月,港交所放寬對“同股不同權”和VIE架構的限制,允許以中國為業務重心的公司在港進行第二上市,為中概股回歸拆除了關鍵的制度藩籬。
在中美持續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國中概股頭頂美國監管與退市的雙重陰霾。重壓之下,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等頭部中概股紛紛奔赴香港,完成第二上市。這一系列動作,既是企業基于全球資本市場風云變幻做出的戰略調適,通過打造多元融資渠道分散風險,又能順勢提升在本土市場的影響力。如今,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熱度漸起,下一個回歸的“爆款”企業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
中概股回歸并非只盯著港股,A股市場同樣是重要選項。但從數據來看,港股更受青睞。Wind數據顯示,目前387家美國中概股里,已有56家回歸港股,占比14.47%,而回歸A股的占比僅6.46%。
今年2月7日,證監會明確表示,要強化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其中便包括引導科技型企業善用境內外上市“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境外上市的優質科技型企業回歸A股。這一政策信號釋放后,中概股未來究竟是回歸A股還是港股,成為市場熱議話題。
某投行人士分析,政策指引下,企業的科技屬性成為回歸的關鍵考量。當下,A股對科技型企業拋出“橄欖枝”,展現出更強的接納意愿。當然,A股和港股對中概股各有獨特吸引力。回歸A股,國內投資者對本土企業熟悉度高,企業容易收獲較高估值,為后續融資發展筑牢根基;港股上市制度靈活,多種上市標準并行,能適配不同類型、規模的企業,助力企業緊密對接國際資本市場,拓展跨境業務與海外市場。
總體來看,中概股在退市風險下抉擇回歸路徑時,需綜合權衡政策環境、市場特性、自身業務需求與國際化戰略等多方面因素,因企制宜做出決策。
不容忽視的是,內地企業對港股上市熱情高漲。在此情形下,港股市場能否順利承接中概股回歸浪潮,甚至吸引其他地區企業來港上市,成為資本市場密切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