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7日電 題:一季度GDP增速超預期,內需與供給協同發力
作者 白景明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
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這一超預期的數據,充分反映出中國經濟韌性強、內生性增長沖力高的特點。
從總量看,5.4%的經濟增長率是在去年同期高基數、在我國年度GDP總量超過18萬億美元的基礎上取得的。在這個基礎上,還能保持這么高的增長率,這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以美國為例,按不變價,美國在2014年實現GDP總量超過18萬億美元,此后,除了2021年,美國的GDP同比增速一直在3%以下波動。
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有三大亮點:
第一,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高于去年同期以及去年全年。第二,中國經濟沖力很強,是全面增長,是一二三產業均衡性的增長。一季度,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5%、5.9%、5.3%。這說明中國經濟結構均衡,三大產業相互支撐向上走,經濟是比較健康的,不是畸形的。這也說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扎實有力。第三,中國經濟的供給和需求是同步擴張、相互支撐的。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而工業生產是“以銷定產”,有訂單企業才會生產,有訂單反映出有需求。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首先得益于中國經濟巨大的內生需求。中國是一個擁有14.1億人口的大國,而且經濟基礎相對比較雄厚,人均GDP已超過1.3萬美元,這為中國的內需打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現狀,二季度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會進一步提高。但擴大內需不能簡單依靠資金投入,而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來激發消費潛力。以人工智能為例,服務機器人等產品正逐步進入家庭消費領域。這正是新質生產力創造新需求的生動體現,只有通過供給側優化升級,才能真正實現內需的有效擴大。
其次得益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格局以及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選擇。早在黨的十八大時期,我國就明確了發展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發展道路。經過多年發展,制造業也成為守住中國經濟基本盤的重要力量。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遠高于GDP增速。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實現了9.7%的超高增速,新能源汽車、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更是實現超過20%的大幅增長。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體現了我國工業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傳統工業通過轉型升級,與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以及新興產業協同發展,也形成了跨越式發展態勢。發展先進制造業,還可以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們能夠從容應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以造船業為例,中國占據全球50%以上的造船訂單,憑借的就是不可替代的性價比優勢和質量保障。同樣,在家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中國的產品競爭力也已逐漸形成全球性優勢。
此外,還得益于中國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實施了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包括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等。而數據也顯示,這些政策效果明顯。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為例,數據顯示,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6.9%、21.7%、19.3%、18.1%。
總之,中國經濟之所以能持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既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強力驅動,得益于我們巨大的市場規模,更是我們堅持創新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然結果。(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